不知道赵婷怎么做到的,但看过她执导的《nomadland》后,片中以车为家,边打工边流浪“继承着美国传统”的现代游牧部落的故事在赵婷的镜头(她男朋友)里,以一种略微悲凉忧伤的基调慢慢铺陈开来,不急不缓,不加修饰的剪辑,纪录片视角以及如流水吟唱般的钢琴曲,纯熟,内敛,冷静的引领观众的目光,十足像一个混迹美国话语体系中的老手一样,轻轻的摇晃着观众的肩膀,告诉我:现代资本控制的一切是不可靠的,广袤自然中随波逐流,才能达到自由的彼岸。

...

在没有戏剧转折(巧合和冲突)的充斥下,一部以记录者的视角展开的旅途使电影剧本文本上更纯粹,势必预留出更多的镜头,展现山河壮美,风光旖旎,对比美国工业资本下的大环境,影片的观点不经意间指向荒野,指向绵延的远方,在庞大的amazon分拣物品,在日渐凋零的国家公园游客中心做清洁员,在内布拉斯加的甜菜收获季打工,换取日常所需,过着居无定所,飘忽不定的生活,这样一个群体在赵婷的电影中已经极尽客观和公平。与以往的自由主义的电影不同,《nomadland》没有强调某个观点的对错,既不传达激进的哲学意图,也不在愤怒的抹煞消费主义-foen在修车所花的2500美元也是她无法逾越的障碍,导致她必须向她的妹妹求助以保住那辆她视之为家的车,以继续这种生活方式,foen就这样以不妥协的方式过着自己的生活。

...

科恩嫂- Frances McDormant在片中表演的浑然天成,整个电影中,我几乎忘记了她是大名鼎鼎的奥斯卡影后,仿佛那就是foen,当然这跟Frances McDormant幕后买下了非虚构作者原著版权然后预定赵婷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有关,但即便如此,Frances McDormant在片中的淡然,平静,包含泪光的双眼中一点点坚毅,都恰如其分的展现在电影中,和她在《三个广告牌》中的表演不同的是少了倔强,多了些随遇而安,看着她在片中穿着廉价的罩衫轻轻晃着身体茫然若失的夕阳下的房车营地里,心里的怅然油然而生。

...

对于游牧流民的生活,美国有着极大的包容,不管是因为经济危机,因生活所迫的逃离;还是对当下经济模式的厌倦,从而踏上的内心探寻之旅,在美国那样的环境下,无数人在或贫瘠或富饶的北美大地上来来去去。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的电影《愤怒的葡萄》同样是因为经济危机下的一家人要去温暖的南方采摘葡萄踏上横跨美国的旅程,70年后的美国,依然有大量贫苦的人逃离荒芜的沙漠,去寻找水草肥美的绿洲。不禁想起了的某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洪流之下,曾经的富足和体面荡然无存,除了废弃的厂房,破败的居所,目之所及一片凋零,年轻人早已逃离,剩下上了年纪的人只能在凄凄惨惨戚戚中守望相助。可能他们没有那样的幸运和自由,去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也许他们对生活的耐受度极高,不到万不得已,故土难离,也许寻找和期待就是原地等待,等待着恢复,等待着被眷顾,等待着新的希望破土重生。

...
《愤怒的葡萄》剧照,来自百度

另外《nomadland》轻描淡写的无消费主义freegan主义的动因是经济拮据的不得不,而不赋予这种生活更多的哲学意义,对比同样探讨了这个模式的电影《荒野生存》抑或《在路上》,赵婷的表达可能更多基于原著作者的视角,但这种无明显主张的影像貌似更接近于真相,本来就没什么道理可言,更无需为满目苍凉找至深至爱的借口,它不会让我因别人都勇敢的走在旅途中,而我还在温暖舒适的家中止步不前而感到惶恐,也不会让人独自行走在日月星辰之间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每个人在路上的,离去的,继续的,都是一种选择,一种安静的不得不的选择,在这选择下,孤独,危险,刺骨的寒风,难以为继的生活都是它本来的样子,不美好,但习惯了,即适得其所。

...
《荒野生存》剧照,来自百度

赵婷还真没有浪费Frances McDormant这么好的演员,落日余晖下的一摸金黄斜印在foen的脸上,她那落寞,没着没落的眼神在清冷的寒风里望向远方,在连绵的内华达群山的那边,是否还有生活的希望,但无论如何,路还在继续,生活依旧。如同片尾那句:

dedicate to the ones who had to dep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