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展开这个话题,显然不能不提《旗袍美探》(以下简称旗袍)中的罗秋恒。
旗袍是探案剧,也是小品剧,强调视听感觉的冲击力,无论是妆容、服装、场景,还是台词、剧情、转场,都围绕着“好看”做文章。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视听作品,优点显而易见,因为足够精美,能给予观众充分的审美愉悦,在视听快感上获得满足,又因为剧中人物与情节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观众很难代入,不会触动情绪敏感点,更不易引发大起大落的悲喜共鸣。
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男主的罗秋恒,多数时候顶着帅气的行头,大部分表演依靠台词和动作戏完成。虽然也有内心戏,比如决定是否升职时的纠结挣扎、看见师傅胳膊上纹身时的痛心失望,等等,但由于剧作的整体基调限制,发挥空间有限。
《向阳而生》(以下简称向阳)完全不同。
这是一部写实的电视剧。无论是剧中的布景、道具,还是演员的妆容、服装,都无限接近真实生活。你看到熊顿犯二卖萌,就会想起身边没心没肺的闺蜜;看着熊爸熊妈嘘寒问暖,就会想起自己絮絮叨叨的父母;看到不苟言笑的林知衡,就会想起医院里一本正经的医生;看到小蘑菇、蘑菇爹妈、迷信的病友、不远千里来复查的四川兄弟,就会想起生活中的你、我、他。
真实,就注定没有过分雕饰的盛世美颜,没有夸张到失真的特效滤镜,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博眼球桥段,有的只是烟火俗世、人间百态。
这样的定位,利弊都很明显。弊端在于受众有限。在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心里,电视剧是拿来消遣的,谁愿意在奔波劳碌一天以后,还被逼着分担剧中人的烦恼失意、情绪崩溃?生活已经够累了。
优点也有,电视剧不仅为娱乐而存在,至少,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为了取悦观众的。在这个娱乐至上、资本当道的年代,剧方能呈现这样一部作品,聚焦医院内外,围绕抗癌话题,描绘世情百态,其勇气可嘉,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也令人钦佩。
扯远了,说回高伟光。
在评论旗袍时就说过,高伟光并非天才型演员,但悟性高、学习能力强、韧性十足,每一部剧都在提升演技、突破自我。所以尽管到目前为止,林知衡的出场频率有限,人物性格也没完全展开,但演员的用心,人物的质感,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了。
首先,林知衡是杰出的人才,行业内的佼佼者。
三十六岁成为肿瘤科主任是小概率事件。在医院工作十年,意味着二十六岁参加工作,本硕博(能晋升主任,这是必要条件)一共花了八年,对于医学生而言,这是少有的高效率。所以在业务能力这一块,林知衡是当仁不让的NO1。
为了体现这个人物的权威,高伟光在台词、神情、动作设计上做足了功夫。林知衡步履如风,突出了医务工作的紧张和人物的自信,却非昂首阔步,又与他严谨内敛的性格相得益彰;林知衡语言简短利落,尤其是与实习生搭话时,如此既强调了主任医师时间的宝贵,也体现了上司的矜持和威严。与之类似的处理还有在面对其他医生和护士时小幅度的点头、抬眼、伸手等神情动作。
其次,林知衡是病人,抑郁症患者。
医不自医,这是挺悲哀却也无奈的事实。医术高明如林知衡,对自己的心病束手无策。这心结不仅因为患癌去世的父亲,还来自于他竭尽全力却无法挽回的绝症病人。俗话说,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患者逝去本来不是医生的过错,但林知衡的医者仁心与责任感,强迫自身背负了太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种精神状态,高伟光是怎样处理的呢?与罗秋恒体态上的舒展相比,林知衡是收缩的,如始终蹙着的眉头、微微含胸的站姿;与东华帝君动作上的大开大合相比,林知衡是中规中矩的,如手术操作的一丝不苟、查房检视的按部就班;与鹧鸪哨处事上的果敢利落相比,林知衡是犹疑挣扎的,如数次倒出药片又放回、生气熊顿擅自离院却又忍不住开车找回……这些细节处理,充分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沉重与压抑,负面情绪的堆积,最终导致了一个优秀外科医生的痛苦与煎熬、挣扎与无力。
不过,如果不是陷入这种情境的林知衡,大概也不会对熊顿动心。病人他见过千千万,熊顿未必是最美的那个,却一定是最阳光、最适合他的。

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才能成就一段缘分,无论这段感情是否开花结果,都是双方生命中的无法割舍。期待接下来的剧情,期待化疗中克服恐惧、破茧成蝶的熊顿,期待摆脱抑郁症、重拾快乐的林知衡,也期待我们在追剧过程中获得力量与启迪,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