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部电影,在豆瓣好电影排行榜上,位居第36为,9.4分。每次感觉没什么电影值得看时,总去翻那个名单,也总能看到这个部电影。

不过,每次看到1957这个年份,就迟疑了,移开了鼠标,没有点进去看。不知道是第几次了,或许是因为昨天看了寡淡无味、耗资8000万美元的烂片《星际探索》的缘故吧。内心里有个声音,说索性就把这部被翻拍好几次的电影最初的版本看一遍。

点开之后,一股久远年代的黑白风扑面而来。电影基本算是室内据,主要镜头都集中的12名陪审员所处的房间,说是舞台剧,其实也不为过。

《十二怒汉》讲述了12名不同职业、素不相识的人组成陪审团,负责裁决一起一直谋杀案的嫌犯是否有罪。嫌犯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被指控某少了自己的父亲。

无论在1950年代,还是在今天,将这样一个题材拍成电影都是难度极高的一件事。


...

由于读了许多英美法系的书,也看过一些法律类美剧,比如《傲骨贤妻》,对英美法庭的陪审团制度并不陌生。

不过,就电影而言,《十二怒汉》仍相当经典,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其魅力。

斗室之内,如何调动节奏,如何呈现不同人的性格差异,如何让故事曲折推进,这部电影都堪称经典。

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真实可感的,且具有独特个性,他们做出有罪和无罪的判定时,都有其合理的逻辑。这对导演来说,相当难得,其在技术上以及对局面的掌控都相当精准。


...

陪审团只从性质上判断嫌犯是否有罪,具体量刑是法官的事。涉及将一个年轻人送上电椅,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如影片中8号陪审员所言,不能不经讨论就草率的让一个年轻人失去生命。这也是英美法系中最为人称道的法律制度设计。

这部影片曾被翻拍过多次,1997年同样的故事美国重新拍过一个版本,日本将故事内核拿去拍了1991、2006两个版本,俄罗斯2007年也拍了一版。2015年,中国也拍了一个版本《十二公民》。

其实,在1957年之前,还有一个版本,1954年富兰克林·沙夫纳执导的同名版本,也是最早的版本。

不过,最为人称道的还是1957年版。这一版中的演员都不是泛泛之辈,都是当年的老戏骨。看过这些老家伙的表演,才知道什么叫演戏。眼神、动作、表情、说话的语气等细节都相当精湛。

真实有时候就应该有些杂乱,比如擤鼻涕、上厕所、开窗户,向风扇扔纸团等等。中间插科打诨的说几句个人生活上的事,个人爱好或者与自身工作相关的事之类。

看似闲言碎语,其实都是为其为何做出有罪或者无罪的判断做铺垫。每一次情绪失控,都意味着被触动了真情,或怒或悲或犹豫或坚定或随大流,都是作为个体的人应有的反应。

有罪与无罪的比例11:1,到10:2,再到9:3,之后逐渐反转到1:11,最后3号陪审员最终被说服,达到法庭要求的0:12,统一了无罪意见。过程波折丛生,每一个个体转变态度都像一场战役,此消彼长,直至所有人被8号陪审员说服。

虽然,不能说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但至少他们疑罪从无,经过充分的讨论,认真地提出合理怀疑,审慎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利。

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轻率地把一个年轻人送上电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