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生死朗读》观后感

      迈克未曾料到, 16岁那个夏天的一场忘年恋最终会影响他后来的一生。

        16岁的一个夏天,Mark放学回家路上,坐在公交车上,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于是他下了车,尽管他竭力克制自己的不舒服,可在走了几步以后,他还是忍不住在街边一家房子前呕吐起来。

        汉娜居住在这房子里,下班时在门口看见Mark的状况,为他清洗呕吐物,并帮助了他,送他到家门口。

          Mark被诊断为猩红热,一种传染病。家中的父亲和兄弟姐妹并未显示出对Mark的关心,相反他们看Mark的眼神总是觉得他是家庭怪怪的一员,母亲对他还比较关心。Mark康复后,手持一束鲜花去汉娜家表示感谢。

      汉娜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一个人独自住在其中的一套屋子内,职业是一名汽车售票员。她从Mark的眼神中看到了Mark对她的好奇,引诱了他,两人成了情人关系。

        汉娜要Mark在每次做爱前为她进行一些朗读。Mark买了一些书送给她,她却又不屑一顾,仍然只要求Mark为她朗读。

        Mark是真正喜欢上了汉娜,他甚至策划了一次两人骑自行车的郊游。他对同龄的向他眉目传情的女孩尽管心有所动,却又无法真正爱上她们。而在两人的关系相处中,这个以为自己已长大的男孩却又经常恼火,因为总是汉娜时时占主动权。

      汉娜果然是占主动权。有一天她不辞而别,Mark在空屋内处处抚摸,久久地惆怅。

        假如故事就此打住,那么MarK十六岁的这个夏天发生的故事,也不过是所有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发生的一段尴尬经历而已。

        但几年后Mark和汉娜又在法庭上不期而遇,只不过Mark此时是法学院的旁听实习生,而汉娜却是二战后被送上法庭进行审判的纳粹集中营看守。

        对汉娜和其他几名看守的指控罪名主要有两项:1.定期从自己看守的集中营中挑选一些被关押的犹太人送往另一个集中营去焚烧;2.在去集中营的路途上,留宿的教堂被炮火击中,汉娜和其他几名看守紧锁大门,听任上千名犹太人被活活烧死。其中的一对母女幸存下来,女儿用笔写成文字,并在法庭上进行作证控诉。在对汉娜的指责中,汉娜经常挑选年轻聪明的关押人员,在送出他们前让他们为她朗读。换而言之,在将他们送往焚烧之前让他们为她朗读。

        旁听席上的Mark是心情复杂的,一方面是又见到了思念的昔日情人,另一方面却未料到汉娜是这样一个助纣为虐对犹太人进行戕害的冷血动物。

        法庭上的汉娜并不觉得自己有任何过错,她挑选人选是要为“后来者”腾出空间,她将大门紧锁是因为她是看守,得忠实地“履行”职责。

        其他几名被告看守立刻见机行事,串供汉娜是看守主管,她们只是听命行事,最后法庭要求核对汉娜笔迹,以证实她是否是主管。汉娜面对纸笔,表情复杂,最后她拒绝核对,承认自己是主管。

        Mark面对汉娜复杂的表情,联想到他和汉娜相处的表现,终于明白:汉娜之所以要求别人为他朗读,是因为她不认识字。而汉娜在法庭上却羞于承认这一点。

        Mark本可以为汉娜辩护一下,但集中营的针刺铁链围栏激起他对汉娜这种豪无人性的恨,何况是选择沉默是汉娜自己的意愿。

        Mark最终选择沉默。其他看守被判四到五年,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汉娜进了监狱,MarK也自此背上了包袱:他不能摆脱对汉娜的发自心底的憎恶,却又做不到对汉娜处境的漠视。这影响了他后来的婚姻,婚姻持续时间不长,他离婚了。

        MarK决定用磁带进行录音,再次为汉娜朗读。一盘又一盘的磁带被寄往监狱,汉娜在行尸走肉的圈监生活中燃起了新的希望。她从监狱图书馆借来书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和磁带核对,终于能进行简单的读死,甚至能给MarK写信。

      MarK收藏了所有汉娜来信,却从未给她回信。

        监狱管理员给MarK打来电话,告诉他汉娜获取减刑,在被关押20年后终于能够出狱,希望MarK帮助她在出狱后能够寻找住宿和工作,让她活下去。

        MarK去了监狱,见到的是白发苍老的汉娜。这一段境头拍得非常生动。汉娜整理衣服和头发的不自信表情,Mark注目一视旋即转移视线的表情,汉娜将手伸出充满胆怯希望的表情,麦克将手握住不一会又松开的表情......

      汉娜问MarK,“你结婚了吗?”,Mar回答时的痛苦表情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婚姻受汉娜影响带给他的悔和恨。

        MarK问汉娜:“你在狱中想到我以前吗?”汉娜眼中又闪烁希望的光芒:“你是指我们俩的以前?”MarK立刻否认,“不,我不是指我们俩。”

        汉娜立刻明白MarK是指她作为1纳粹看守的以前,马上神色凛冽,“不,人死不能复生”。

      话题无法继续,MarK起身告辞,告诉汉娜下周会来接她。转身,没有一次回首。

        MarK为汉娜出狱准备了居所和生活用品,手捧一束花去接汉娜出狱,可面对的却是汉娜已上吊自杀的死讯。

        汉娜委托监狱管理人员转交MarK一个茶叶罐,里面有一些零钱,加上银行存款共七千马克,她请他转交给当年教堂大火中的幸存女孩,让她自由支配。

        MarK终于明白汉娜已为当年的行为忏悔,由不得捂住脸哭出声来。

      MarK找到当年法庭上的犹太女孩,但女孩拒绝了汉娜的遗产,她无法忘记当年许许多多死去的同胞,“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面对MarK目光中的恳求,她终于留下了茶叶罐,却将钱退还给MarK。MarK决定将钱捐献给帮助扫盲的犹太人组织。

        ......

        这真是一部让人心情沉重的电影。MarK仅仅因为一场青春期的欲望,就此背负着人生的包袱:当年没有在法庭上为汉娜进行不识字的举证; 后来因为未能给即将出狱汉娜以希望直接使汉娜自杀。

        汉娜是一名工作认真表现良好的员工,忠于职守却又缺少人性温暖。我无法喜欢汉娜,从电影开篇直至结束,除了目光中偶尔的温情,基本上可以被认为一台冷漠的执行机器。

        如果是我,我会原谅汉娜吗?恐怕也困难,我不能原谅她因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寂寞引诱了少年MarK,也无法原谅她当年作为纳粹看守的一系列行为。

        但电话要表达的主题却不是不原谅,那个犹太女孩退还了钱却留下茶叶罐,表明她选择了原谅却无法接纳。

      也许法庭上MarK同学的表达才是电影真正的用意:我们要的不是审判某一个或某一些人,而是反省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又如何避免发生?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原谅吗?

      天父耶稣,对所有忏悔的人,最终都敞开了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