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人杀了,埋在院子里隐藏起来,这是不是错?看起来是错。

一家人集体串供应付警察的讯问,这是不是错?看起来是错。

为了调查案情真相,对未成年的儿童大打出手,这是不是错?看起来也是错。

作为公职人员,明显有违程序和司法正义,滥用公权力,这是不是错?看起来还是错。

但把初始条件稍微补充一下,再看这些同样的问题:

母亲为了保护女儿,掩盖女儿误杀人的真相,这有错吗?

父亲为了保护妻子和女儿,抱定牺牲自己,保全家人的信念,勇敢承担起责任,这有错吗?

一个焦虑儿子失踪的母亲,动用自己的特权进行非常规的搜寻,这有错吗?

至此,我们开始有些疑惑,这些看起来明显有错的事情为什么变得不那么泾渭分明了呢?

其实,对错观念只存在于一段特定并孤立的情境下,一旦放入一个连续的时间流中时,对错往往就会相互交织,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希望用偷拍别人隐私视频换取自己私欲满足的行为是错误的;用自己的公权力鱼肉乡民、公报私仇的行为是错误的;用自己的强权剥夺弱者选择的权利的行为是错误的,这一切都是没有疑义的。

那么,为什么有的对错进入时间流中就变得模糊起来了呢?因为以爱为名,无关对错。

当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有选择,是相对自由的。母亲在面对女儿误杀渣男的时候,可以选择埋尸掩盖真相,也可以选择去报警坦白;父亲在面对妻女埋尸掩藏真相的时候,可以选择承担保护他们,也可以选择去报警坦白;母亲在面对儿子失踪、真相呼之欲出的时候,可以选择秉公执法,眼看无能为力,也可以选择滥用私刑言行逼供……

事实上,我们哪有那么多选择,看起来有多重选择,其实面对关乎爱的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走那条不得不选的道路,只能飞蛾扑火,奋不顾身。


...

《误杀瞒天计》前松后紧,前面铺叙慢而有度,虽然入题节奏偏缓慢,但是并没有可有可无的部分,是后面反转的重要铺垫。后面维杰一家人与警察(以检察长米拉为代表)斗智斗勇的部分其实大约可以分为五次交锋,双方由相互试探而见招拆招再到图穷匕见,紧张刺激。

第一次交锋:米拉看不起上了四年就辍学的维基,结果初次调查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他们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女儿安久大大方方地回答了到学校询问的警察,妻子也在维杰的帮助下顺利把话说圆满了。

第二次交锋:米拉动用了警察常用的分头讯问,同步问题的方式,结果发现竟然没有丝毫破绽,连小女儿安努都坚持自己的口供。

第三次交锋:既然你们一家人没有缝隙,那就从你身边的人和口供中接触的人入手。结果发现这些售票员、宾馆前台、饭店老板和影院放映者都完美地证明了维杰一家的不在场。

第四次交锋:米拉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其周密的计划。维杰预判到了警方所有的调查方向并做出了完美的应对。于是,米拉决定开始玩不讲理,动用与维杰有私仇的警察滥用私刑。小女儿招认了,结果并没有发现尸体,米拉再次失败。自己被停职,当地警局人员被全部调离。

第五次交锋:米拉和丈夫以孩子父母的身份最后与维杰进行沟通,希望得到线索。维杰确实也给出了答案,不过是非常隐晦的答案,他对被害渣男夫妇告白心迹: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妻子儿女就是生活的全部。不速之客想要夺走我珍视的东西,我们乞求过但不被应允,发生了悲剧,不速之客去了永远不能再回来的地方。虽然我也很抱歉,但是为了我珍视的东西,即使是付出任何代价我都不会退缩的。

因为没有证据,维杰最终被释放了,走出警局的过程重叠了他埋尸后走出尚在建设的新警局的情景,影片交代了最后一片拼图,最终达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