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电影海报时,不难发现它就是致敬了杨德昌电影《一一》的海报,与它不同的是,《一一》是背对着我们,而本作则是正面对着观众。《一一》中的洋洋喜欢拍人的后脑勺,他说:“我们只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那不是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吗?”本作也是同样的用意,意在表明我们必须双向地看待一件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是个无能之人,你会用什么眼光去看待他,当尝试了自己想尽的教育方法孩子还是不能想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进,你还会把他当作家人来看待吗?

为什么你接受了棍棒教育以后能事业有成,而你的孩子却不行?

本作中东亚教育和家庭的问题又一次被拿出来审判了,弟弟学习好会的技能多他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好孩子吗?哥哥学习能力差,技能也学不好他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坏孩子吗?这个设定不难让人联想到《阳光普照》的两位兄弟,《阳光普照》中哥哥是优秀的,相比起来弟弟就是差的。我们只看到了哥哥的阳光面,却没有看到哥哥的阴暗面;我们只看到了弟弟的阴暗面,却没有看到弟弟的阳光面,所以哥哥也选择了跳楼自杀,与本片一致的死法,但他们的动机却有所不同。

即使是同一个家庭同一种基因,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时候做个无能之人也没有问题,孩子只要开心快乐就可以了,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优秀基因成为一位伟大之人,或许太过于期望,因为有的人即使努力,他也不一定能成功,但至少在孩子成功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给予一个鼓励。片中哥哥看到弟弟在钢琴演奏后被大人们夸赞,也想要炫耀一番自己的本事,用英文说了句“a cup of water”虽有语法错误,爸爸在事后指出了他的错误,并说了不会说就不要逞强的话(笑),他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却又无时无刻在否定他,表明了他完完全全不会教育。还有一幕是哥哥与保姆一起准备了暖心早饭,却没有得到父母和弟弟的一句感谢。或许他在餐饮制作上面有所突出,也许这就是一个出路,但却很好的被父母、被弟弟、被家人埋没了。这些行为这些做法才是压垮哥哥的元凶,因为你们都没有把他当作家人。

大部分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成就,所以生育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一个投资,如果大家生育是为了养老,那我劝大家可以早早放弃这个念头。孩子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父母可以选择是否让孩子出生。片中的郑sir,也就是儿时成绩优渥的弟弟,没有get ready就不要不戴套做了,真的很埋汰。

片中出现了两桩校园问题,第一桩是校园暴力事件,老师并不能揣测明白施暴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去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虽然郑sir自己也说,他不是一位好老师。的确如此,老师连打架学生为什么被叫“蛋糕”都不清楚,就想着与他作为朋友,这个称呼正是因为他自身的身体听觉障碍被同学拿来与梵高比较。他们施暴的缘由也只有学生自己才知道,但学生并不会把这些告诉老师,片中的老师们经过了无限努力才从班长的口中知道了原因,就算告诉了又怎么样呢?第二桩是匿名遗书的事件,正是这份匿名遗书才让郑sir想起了自己的哥哥,年少的记忆才会不断涌现出来,而在平时人们都假装自己是一只优雅的动物,哥哥的死并没有带来什么影响。在片尾部分,观众也终于知道了遗书的撰写者是谁,看评论说信中的“密友原来是“前男友”,这里就涉及到非异性恋的问题,在此调整虽不满但理解。从而可见,教育行业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啊!

父亲最后的释怀还是过于理想化了,只能说起到了一定的煽情作用,他甚至连哥哥的面貌都记不起来了,听着哥哥最后完成的钢琴曲能让哥哥笑起来吗?不是啊,你也根本没把他当做家人和孩子对待啊!只不过是找个借口让自己的心结释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