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现在要我想,我好像也想不起什么?

不过我觉得是我今年看过的比较好的电影了,现在的社会太卷了,大家都想要年少有为,年近40,失业又单身,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生,但是现实上也有很多人是这种状态,大家集体潜意识里觉得40岁就应该事业小有成就,妻儿和睦,有车有房,才是正常的轨迹,一旦偏离了轨迹,便被附上摆烂中年的标签。

但是,真的是摆烂吗?我倒觉得这是一个理想和现实的博役。

之前听一个教授说过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说现代人的焦虑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突然想到课本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然好想有点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现代人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了解到外面的纸醉金迷的世界,越来越多来自互联网的诱惑,对于成功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人们越来越焦虑。

所以焦虑、抑郁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也给人们形成了一个集体潜意识,只有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人才算成功,可是,就像男主妈妈说的,有些人终身没结婚,也没有有为的事业,但是死后,依然有人怀念他,他算不算一个成功的人?也许算吧,之前有人怀念他。

说回剧情,男主在情场职场双失意的情况下,回到了重庆,开始“啃老”生活,遇见了小学同学女主,女主应该是喜欢过他的吧,之前记得他的生日,女主是拍纪录片的,于是就想找他拍纪录片,在女主的帮助下,他重新开始用低成本、低设备拍自己的剧本,期间遇到很多困难,妈妈也实现了她的演员梦,但也可惜在拍摄中突发去世了,拍摄不得不中断,女主的领导却把男主剪成一个啃老、冷血无为的中年,还因为这个纪录片拿了奖,实在是讽刺!

女主因为不能接受领导的行为选择离职到北京发展,爸爸客串妈妈将电影拍完那一段确实很感人,一开始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妈妈的离去,没有一个人哭,但看到爸爸穿上妈妈的衣服,模仿妈妈做绿豆冰棍、一个人偷偷看看妈妈演的电影的时候,男主一个人躺在妈妈常常去体验,却使不得买的按摩椅的时候,才明白这种亲情早已刻在骨子里,成为了一种习惯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影最后,几年后,男女主相遇了,在高速路上塞车,他依然是一个人,在重庆当司机,她却有了和睦的家庭,老公和孩子,他们相视,却没有说一句话,所有的遗憾都化成了无声的沉默。

他们相爱过吗?或者吧,年少的他们可能都曾注意到对方,所以,她记得他的生日,她能在多年不见后认出他,他们也曾经一起为了梦想努力过,但是遗憾收场,遗憾错过。

可能人生就是充满了许多遗憾的,或许是因为机遇,或者是因为人,或者是因为能力,但是哪怕生活再糟糕,也希望我们有允许一切发生,获得快乐的勇气,就像最后男主重新拿起笔一样,重新开始,一切就还有转机,虽然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