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吕克-戈达尔:超越星辰之外
原文标题: Jean-Luc Godard: 'Beyond the Stars'
翻译/校对/制图:@假惺惺的戴
字数:2050(阅读时间约8分钟)
我们先有了戏剧(格里菲斯)、诗歌(茂瑙)、绘画(罗西里尼)、舞蹈(爱森斯坦)、音乐(雷诺阿),然后有了电影。而电影就是尼古拉斯·雷。

明明知道《沙漠大血战》(Bitter Victory,1957)是一部极美的电影,可人们看到它的剧照时,为何却显得毫无触动?因为这些剧照毫无表现力,而个中缘由也十分明确。试看其他影片:一张丽莲・吉许(Lillian Gish)的剧照,便足以让人联想到《残花泪》(Broken Blossoms,1919);一张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剧照,能让人想起《纽约之王》(A King in New York,1957);丽塔・海华丝(Rita Hayworth)的剧照会让人想到《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1947);即便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的剧照,也能让人联想到《艾琳娜和她的男人们》(Elena et les hommes,1956)。但反观《沙漠大血战》—— 无论是库尔德·于尔根斯(Curd Jürgens)置身的黎波里沙漠(译注:的黎波里沙漠,是北非撒哈拉沙漠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核心范围位于今天的利比亚西北部,因靠近利比亚重要城市 “的黎波里”(Tripoli,利比亚首都)而得名。)中失神的模样,还是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身着白色带风帽长袍的画面,都与他们在银幕上的形象毫无关联。剧照与电影本身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所承载的,俨然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世界,正是现代电影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沙漠大血战》是一部非常规的电影。观众的关注点不再是 “物象”,而是“物象之间的存在”——这种存在本身,又反过来成了一种 “物象”。尼古拉斯・雷迫使我们将某种事物视作真实:这种事物,我们此前甚至未曾觉得它 “不真实”,甚至根本就未曾留意过它。《沙漠大血战》颇像儿童画册里的一类图画——让孩子在图中找出 “猎人”,乍一看似乎是一团毫无意义的线条。
或许有人会说:“在英军突击队突袭隆美尔指挥部的情节背后,暗藏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象征。”但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这部电影中,没有“背后”,也没有“此前”。《沙漠大血战》就是它本身。我们不能说,影片中‘现实’(基思中尉与布兰德上尉之间的冲突)与‘虚构’(勇气与懦弱、恐惧与清醒、道德与自由之类的冲突)是相互割裂的两边绝非如此。这部电影的核心,已不再是 “现实与虚构” 的二元对立,也不是 “一方超越另一方” 的关系。它探讨的是某种全然不同的东西。是什么呢?或许是星辰,以及那些喜欢仰望星辰、心怀梦想的人们吧。
《沙漠大血战》的剪辑堪称精妙,库尔德·于尔根斯与理查德・伯顿的表演更是极为出色。加之《上帝创造女人》(Et Dieu... créa la femme,1956)一片,这已是观众第二次能对库尔德・于尔根斯塑造的角色深信不疑。至于理查德・伯顿,此前无论影片优劣,他在所有作品中的表现都已足够亮眼;而在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的执导下,他的演绎更是惊艳绝伦。
或许有人会问,这是 1958 年版的《威廉・麦斯特》(Wilhelm Meister)吗?其实无关紧要。即便说《沙漠大血战》是“最具歌德风格”的电影,也没多大意义。毕竟,既然已有先例,再去重述歌德的主题——或是重拍任何已有经典的题材,比如《堂吉诃德》(Don Quixote)、《布瓦尔与佩库歇》(Bouvard et Pécuchet)、《我控诉》(J'accuse)或是《茫茫黑夜漫游》(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又有什么意义呢?爱、恐惧、轻蔑、危险、冒险、绝望、苦涩、胜利,这些概念究竟是什么?与星辰相比,它们又算得了什么?
(译注:这里指的《威廉・麦斯特》包括《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二者是歌德的著作。前者是其“教育小说”的代表作,讲述主人公威廉・麦斯特从追求艺术到理解社会的成长历程;后者延续主角故事,聚焦其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探索; 《堂吉诃德》讲述堂吉诃德因沉迷骑士故事贸然行侠,在荒诞经历中照见人性与社会的小说。《布瓦尔与佩库歇》是福楼拜未完成的遗作,讲述两位抄写员放弃工作、立志“掌握人类所有知识”,却在各领域屡屡碰壁的讽刺长篇小说;《茫茫黑夜漫游》作者是路易-费迪南・塞利纳,讲述主人公巴尔达缪从一战战场到世界各地的漂泊经历,以粗粝、荒诞的笔触揭露人性与社会的阴暗,是 20 世纪法国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从未有一部电影中的角色,让人感觉如此亲近,却又如此遥远。当看到班加西(Benghazi,译注:班加西是利比亚第二大城市,也是该国东部重要的港口与经济、文化中心,地处利比亚北部地中海沿岸。)空无一人的街道,或是一片沙丘时,我们会在瞬间突然想起些别的——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小吃店、曾心动过的女孩、零碎的琐事、谎言、女人的背叛、男人的浅薄、玩老虎机(译注:一种起源于 19 世纪末美国的赌博/娱乐设备)的时刻,凡此种种。因为《沙漠大血战》并非生活的镜像,而是生活本身被化作了电影,呈现为“镜子的另一面”——电影正是在那里捕捉到了生活的本质。它既是最直白的电影,也是最隐秘的电影;既是最细腻的电影,也是最粗粝的电影。它已不止是电影,而是成为了超越电影的存在。

该如何谈论这样一部电影呢?说理查德・伯顿与露丝・罗曼(Ruth Roman)的对手戏(此时库尔特・尤尔根斯在一旁注视)剪辑得极具活力,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许在这场戏上演时,我们早已闭上了双眼。因为《沙漠大血战》就像太阳一样,让人不由得眯起眼、闭上眼——真相本就刺眼得让人无法直视。

特别感谢:@Be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