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春节档《第二十条》上映,收获了许多评价,其中褒贬不一。认为好的人自然是在社会议题上发力,夸赞电影中对于正当防卫的普及;认为他差的人自然也有它的理由,这里不提及了。(插入一个小故事:在张艺谋拍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之前,有人告诫他说一定要拍好这部电影,因为一部电影的成本足以装备一座三甲医院。我不想去评价是三甲医院在社会上的作用大还是单纯的宣传一个法律常识的作用大)
当时我仔细思索,认为法律类型电影的终点必然是最疏离的。无论在演员表演还是在镜头调度上,都应该是布列松式的手法。原因自然是显而易见,法律的严肃不由得戏剧手法过多指摘。而在剧本上,不仅要表现法律惩恶扬善的一面,更加要表现法律对于真正好人的迫害与完全的不留情面。法律是阶级的产物,本就用于维护阶级的统治,他自然对于好人也会存在一定的摧残,戏剧张力便在这里发掘。而在这两个方面上,我认为后者的意义大于前者。因为只有把法反向施加到正义者上,法的属性才会显现出来,我们的观众才能够了解法的本质。当然张艺谋在《第二十条》里的思路无疑是过时的(张艺谋似乎总是无法
清晰的把握时代脉搏,比如《有话好好说》)
好了,说回本片。电影以独角戏的方式呈现法律工作者遭到性侵之后进行诉讼但最后失败的过程。女主角的表演令人信服,且力量感十足。当然独角戏的形式也进一步突出了她的力量感。台词的紧密连接,场景的不断变化,在视听这一块无疑是极佳的。与《黑箱日记》这一剧情相似的女性主义电影不同,本片并不轻松,女主角在诉讼过程中被逼问之时甚至是狼狈的。但越是如此,越能体会到她的力量与魅力。
但是我并不认可电影对于情感的处理。他不该一次次的调动观众的情绪。演员的表演是令人信服的,并不需要一次次的“向左看向右看”来强调。在这个层面上,他并未领先于《第二十条》很多。但在另一个方面,即上文提到的法对于好人的迫害做的堪称完美。电影前半段对于证人的问询降临到了自己头上,证人与律师的位置互换,胜诉与第二名的命运交替体会。我们在其中确实会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女主角的悲惨命运。单单只有男性这一个层面吗?显然不是,他应该是男权社会下的一整套社会结构对于女主角的摧残与压迫,而法律是其最显著最外在的体现。对于本片,无宁于说他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更不如说他是一部(反)法律电影。
远于《第二十条》的法律(女性)电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让-吕克-戈达尔:超越星辰之外原文标题: Jean-Luc Godard: 'Beyond the Stars'翻译/校对/制图:@假惺惺的戴字数:2050(阅读时间约8分钟)我们先有了戏剧(格里菲斯)、诗歌( ...
简评《无望的人们》(Szegénylegények,1966)原文作者:哈米什・福特(Hamish Ford),2015年9月,《CTEQ 电影评论》第76 期翻译,排版,制图:@假惺惺的戴米克洛什・扬索(Miklós Jancsó ...
若电影史能如古老神话那般,以传说与寓言为基石,那么无人会忽视罗西里尼 (Rossellini)1950年在戛纳首映的影片《火山边缘之恋》(Stromboli,1950)的结局。该片在情节上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一段寻常轶事,很容易与当 ...
侯麦提问侯麦: 特吕弗,你几岁时第一次观看《亚特兰大号》?特吕弗:可能是在我16或17岁的时候吧。侯麦: 和正在观看这场节目的学生们年龄一样大?特吕弗: 没错。这部电影实在是给了我很大惊喜,因为我在那时还没有对电影了解的这么多。我只 ...
弗朗索瓦·特吕弗论《历劫佳人》
摘自特吕弗于1974年出版的影评集《我生命中的电影》,英文翻译:Leonard MayhewDa Capo Press在美国出版的版本。当年特吕弗看到的本片并非如今广泛流传的1998年重建版,而是当年环球公司剪辑的,不受威尔斯认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