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haedrus

电影《抓娃娃》讲述了由沈腾马丽饰演的富豪夫妇决定隐藏真实财富,将小儿子马继业以穷养的方式望子成龙的故事。开心麻花主创全体坐镇意味着这部电影依然是他们所拿手的荒诞喜剧,但抛开这些风格化的叙事以外,电影中的诸多细节足以看出他们的外强中干的野心以及其所透露出来的有毒的内核。

作为一部主攻“教育理念”的电影,影片其实有意将教育观念的区别与时代所挂钩,去塑造改开一代人和新世纪一代人思想上的冲突,并在影片中以辅以大段文本来加以映衬。比如父亲马成钢(沈腾饰)将对儿子马继业的穷养称作“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在影片后半段的公开课上当马继业犹如对物质世界产生质疑时,老师的一句“思想政治课教出出马仙在以前得被游街。”所象征的思想上的“文革幽灵”。这些政治化语言正是改开一代人成长过程中所耳熟能详的,只是在电影中这些语言并不是用于政治表达而是被当作了时间的隔断,这个手法极为代表性的象征了很多中国电影人在严格的电影审查和政治表达的冲动之间的夹缝生存,或者说是无奈之举。而这种“词不达意”也使得这些台词更加刻意且毫无底蕴。

影片的部分剧情也足以窥见主创团队的野心,长大的马继业在思想政治课上开始的首次怀疑,从其极为大胆的质疑唯物主义世界观开始,他的行为与意识都在此时无比接近于法斯宾德早年作品《世界旦夕之间》的主角斯蒂勒,后者在观察周遭环境异常突变的过程中遁入癫狂,在质疑世界与质疑自己的困境中难以自洽,只得不断寻求世界的真相,马继业也正如他一样,由此开始了对周遭环境异常现象的探索,这是极为大胆且惊悚的阴谋论以及个体思辨的投射,尽管只是对于教育的思考,但这套方法论被加以影像释出,带有浓浓的政治隐喻色彩。

在配乐的“复古性”上,电影的插曲甚至直接用了西德电影《英俊少年》的插曲“小小少年”的中文改编版,这部电影于1981年由上影厂引进并译制,它所代表的时代特征对于七零、八零年代出生的观众也必定是不陌生的。

但至于为什么断言这部电影一定是无法引起这批受众回忆的原因也十分简单,这就涉及到了这部电影的根基,即“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赞颂人为的苦难”,以及“苦难教育真的有用吗”,我们无法得出这些问题的真正答案,但是可以明白的是,刻意地选择贫穷和苦难,总是让人无法与之共情。

父亲马成钢在电影的开始就将这场扮穷的演出定义为“能有今天的事业都是因为小时候的苦”,而后将自己未能考入清北大学的愿景用各种方式强加给儿子,这些观点无一例外显示了极其有毒的教育观念,更不必提及整个穷养的闹剧都是为了所谓的“望子成龙”。

影片中的父母无所不用其极,人为塑造苦难,人为塑造愧疚感,阻断孩子计划之外的梦想,插手不愿看到的早恋,偷看日记侵犯隐私,甚至宁愿造假奶奶的死亡来给儿子考上名牌大学制造压力。拿出来任意一条都足以让人窒息,而影片中正是这每一条都堆砌起来形成了马继业的人生。

马成钢直到结尾都没有意识到其陷入的依然只是自己的执念,对着儿子反过来宣称其也绑架了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中式家庭最有毒的一面,用孝道控制、用亲情绑架、你无法拥有自己的人生,都只是我们所规划好并期望看到的。

影片的初衷必然是对这种观念的讽刺,但在剧情的设置上,你可以把整个接棒人计划的失败归结于参演人员演技的拙劣和演出的漏洞,甚至可以把整个装穷计划的失败解释为马继业极其灵敏的观察力和超强的行动力,而这却又仿佛可以被理解成“马继业被培养成了一个有出色能力的人”,这种“自罚三杯”式的反思显然力度不够,也显然不能清晰传递出“这种教育模式是彻底错误”的指引。

结尾的设置更是突显了故事没有做到深刻反思的,在马继业知道父母装穷的真相后,在一段对《楚门的世界》的劣质模仿镜头后,马继业仍能完成自己成为运动员的梦想,当其在世界长跑赛事中,宛如动物一般扑向街边的空瓶子时,沈马所饰演的父母看见这样的光景能在嬉笑间轻描淡写地飘过一句“咱们好像给孩子心理阴影了”,然后在镜头前沈腾饰演的父亲对着马丽笑着说道补偿孩子的方式,是再生个弟弟妹妹,在电影的最后给了观众一个并不需要的低俗笑话作为收尾,使人对整部电影最后的期待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