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观看的蓝光数位修复版,可见修复工作之认真与细致,虽然是98年的电影,但大量的细节分明可见,色彩既浓郁又纯净,相信是花费了最大的努力和心血来向导演当时的布景与美术等等愿景所靠拢,甚至还做的更好了。

电影用一对陌生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展的一段公路旅程作故事,旧至《一夜风流》,新到《金刚狼3》,公路题材已绝不新鲜,但一直也行之有效——通过一点一滴感动观众,或煎熬或轻松,却始终会在最结尾处抛给你早已预料、无法避免的“转折”,留下一地的唏嘘与感叹。因此若认为《中央车站》陈腔滥调,也是正确,例如母亲突发车祸导致二人开始产生羁绊,巴西黑帮的加入令旅途开展,中途遇到好心人帮助等等,一切都符合观众的“要求”,顺理成章。也因此会在不少空镜中觉得无聊,并非是空镜破坏了影片的节奏,而是观众与导演之间的关系已无任何可冒险的机会可言,就像是坐过山车时那段冗长的爬升时间,但如果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的好猜,其实还可以相当于蒙上双眼,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坐的是大卡车还是过山车,这样一想还是挺有趣的。

电影前三分之一在车站,后三分之二在旅程,结构安排虽妥,其中细节与衔合却值得商榷,比如最令我疑惑的,是影片最开头,运用剪辑来快速压缩、呈现车站日常的巨大吞吐量,但在之后又用了同样的技法硬生生“剪出了”男孩母亲的突发身亡,同样的剪法还出现在了后半部分“寻人”的段落,这样几处很有tension的段落,呈现出的情绪是不一样的。一是略带烦躁,二是震惊,三是焦虑,虽不唯一,但值得有更贴合的剪辑考量。这里都需要大量的演员配合与精心设计的调度,但导演可能也自信(过度)依赖于此,而忽略了一些处理技巧和几处重要的层次,相当于按下去的琴键仍未弹透,遗憾。

至于其中最重要的表演,女主角的脸庞经常要占据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屏幕,所有的皱纹与搐动清晰可见,在深厚的戏剧功底下动作、节奏、气息拿捏的游刃有余,自然是看得“赏心悦目”,我非常喜欢她的表演。而且这般高精度的“演出”,刚好可以衬得男孩以一种原生态般的状态面对观众,给电影注入另一种珍贵的活力。因此在我看来,他的表演更有讨论之处。

影片的结尾是最为动人之处,女主角化好妆悄悄搭上巴士,男孩在身后奔跑追赶,最后两人不约而同拿起了与圣人的合照。这里当然是有着宗教的意味,相当于导演给观众积压已久的情感纠葛(与眼泪)全部迸发出来后,再指明了一个输出的方向,这是非常高超的做法。电影随之而止,在有信仰者看来,是无懈可击的结局。但对于无神论者,我仍然会有一丝不解,前一秒钟是无限的伤感,但后一秒男孩已是满脸的笑容,在剪辑与时空的互文上他的乐观显然是和女主角相一致的,但对于他自己而言却不合理,甚至对电影一路以来呕心沥血密密缝制的感情也是不合理的。导演用一个宗教场景,给了观众一个不太坏的“结局”,或叫“回应”,唯一合理的解释,我只能想到是“上帝让男孩笑了”,如果这不是超现实,那我们本应该和男孩一同面向黎明的天空,将已经来不及要写的信默念给不存在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