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骨及所有》拿下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的卢卡·瓜达尼诺,时隔一年又重回他熟悉的同性领域,拍出一部运动题材的《挑战者》,这距离上一部让他声名大噪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已过去整整六年。
原定于去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挑战者》,受好莱坞罢工潮影响,推迟到今年4月在北美上映。近期该片上线流媒体,国内影迷终于有机会得以重新看到那个对LGBT题材驾轻就熟的瓜导。
既然是奔着威尼斯去的,自然少不了干货与猛料。瓜达尼诺将自己多年的拍摄经验一股脑都端了出来。
同性题材、叙事结构、影像风格、配乐剪辑,以及演员选择等等;可以说,电影《挑战者》在每个分项赛维度上,都称得上是话(cao)题(dian)满满。
影片看似是一场关于掌控与从属关系的争夺战,实则是女性视角下,主体欲望的自我觉醒。当丈夫与前男友站在网球竞技场的两端,在象征着权威的紫色框太阳镜的背后,是女性群体对主体关系的掌控与深邃的凝视。
纵观影史,有关两男一女的经典之作数不胜数。前有法国新浪潮旗手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祖与占》,后有意大利名导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
此番,瓜达尼诺在远离意大利的好莱坞自由土壤上,以开放式的欲望解构三角男女关系,意欲重塑影史经典,只是火候与表现均欠佳。
时间 & 故事
重新安排时间的次序,是好莱坞电影常用的手法,通过时空转换、标题字幕、对话衔接、视觉过渡等,对当下或过去的时空做出标记,是大师们结构故事与营造悬疑的利器。
导演瓜达尼诺也善用此法。在《挑战者》中,他将粉色字幕与时间组合,以不同的比赛段落交叉推进,将三人间隐藏的故事与因果关系逐一揭示。
第一幕赛场对决中,影片用闪回将故事拉回到13年前,非常详尽地交代了三位主角亚特(Art)、塔西(Tashi)和帕特里克(Patrick)的初识,三人在海边关于网球与情感关系的探讨,以及酒店那场致敬《戏梦巴黎》的经典画面。
第二幕闪回发生在12年前,三人熟识后,帕特里克通过网球比赛的对决赢得塔西,并与之确定爱恋关系。随后一场争吵导致塔西受伤告别球场,A.T.P关系走向破裂。
第三幕,时间回溯到9年前,塔西以教练的身份走入亚特的生活当中,同样的爱好与过往,让两人在重拾友谊后步入婚姻关系。直到8年前的特兰大运动会,亚特在酒店发现塔西与帕特里克的约会。自此,三人的关系迷雾重重。
此后,遵循着时间闪回与因果叙事,三人在一场重要的网球比赛中再度重逢。从赛前几周到赛前一天,前任男友与现任老公的关系重新交织。塔西作为“裁判”,看似在主导与掌控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实则这层关系早已分崩离析。
欲望 & 运动
如果说,电影是一场梦,那导演就是神奇的造梦者。而一部电影的视听语言,就是他最独特的造梦手段。
在瓜达尼诺过往的电影中,欲望是最鲜明的主体。它是角色间流动的情愫,是随处可见的食色视觉标识,是自我探寻与回归的灵魂释放。而在意大利的骄阳下,它则被置换为不同年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悲喜交集。
夏日意大利,光影斑驳的小镇,是瓜达尼诺自由表达欲望的造梦场。而当他将熟稔的同性题材带到繁华都会——美国纽约州新罗谢尔的ATP网球场,却显然有点水土不服。
他试图通过一场由女性主导的权利争夺比赛,搅动球场两端的同性欲望。很可惜,最终却没能激发太多共鸣。原因或许正在于,观众并没有Get到欲望之外的另一个载体:运动。
影片《挑战者》的英文片名叫“Challengers”,这是隶属国际职业网球协会中的一项重要赛事,分为ATP(男子组)和WTA(女子组)。
在这部电影中,瓜达尼诺导演非常有心地将三位主角各自的名字Art、Tashi、Patrick与男子ATP联赛呼应。作为策动者的女性主角塔西居中,时刻处于裁判者的地位。在种族平权与女权崛起的背景下,瓜达尼诺的这个设计不言而喻。
同性 & 异性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适用于国家关系,也符合电影《挑战者》中男女之间的情感。
柏拉图神话中,最初存在男人、女人和两性人。每个人都拥有两张脸、四只手、四条腿和两个连在一起的身体。他们在某个时期分成两部分,此后每一半都一直想跟对应另一半重新结合。直到后来,众神才判决各不相同的两半应当要彼此结为夫妻,从而生出新人。
在这些被历史、文化、宗教、两性所包裹的故事中,背后是男人与男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流动。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卢卡·瓜达尼诺一直所探讨与挖掘的主题。
而电影《挑战者》中三人关系的核心,其实重点并不在于展现三人关系,而是互相组合的三对之间的两两关系,每一对都有着独特而强烈的联结。
当你真正看懂球拍、油条、香蕉这些欲望的载体,再来重新审视《挑战者》时,才会发现,导演瓜达尼诺“物欲之外”的表达焦点,其实在于人。
身处矛盾与冲突中的人,才是影片最值得关注的所在。如果你只看到三人行,那真的错怪了瓜达尼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