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419个字)

【继续啰嗦,啰嗦是人生真谛】
上一期就咬文嚼字了,说什么“买图书,来京东”不如“买图书,上京东”啦啰哩啰嗦的,太啰嗦了,很不好,所以这一期继续啰嗦。这个那个的,君不见,其实啰嗦才是人生真谛。
关于这点,且听我狡辩——我之所见,一个啰嗦的人才是更热爱生活的人,一组啰嗦的人才是更热爱生活的一组人。
换言之,你爱一个人,会爱他的沉默。如果你更爱一个人,会爱她的多舌。
我有这么个断言:就精神层面而言,所有的作家不是疯子就是话痨,要么就是疯子加话痨。

【开头金句有毛病】
“对于骑马的人来说,人就是马的上半身,马就是人的下半身。”一开镜这一期的特约嘉宾刘亮程就来了这么一句,这句话很好,却也暴露出了刘亮程的毛病,且不说“下半身”这词雅不雅吧,可他要是只说了“人就是马的上半身”该多好。把上半身点明就里,下半身就留给读者想象去嘛,这不好吗?!反正这也成了我觉得他的书不如李娟好看的原因之一了。
或者刘亮程最好的一点是其文字的悲悯和正义,而不是技艺和机巧。
又或许刘亮程最大的功绩不是他的文字,而是发现并提携了李娟。
不过他的书我还是会看,脑子里边看边删。不敢改,删应该可以吧。
把小说散文化的人很多。刘亮程厉害,他把散文小说化,就像把绿洲沙漠化。做到这点的,还有谁?一人而已。看到后面发现他自己也这么说:“我是用写诗的语言写散文,用写散文的语言写小说”。也虽然他自己也说由于约稿要求,他是写了一部分的小说《一个人的村庄》改成了散文,独立成篇,最后组成在一起又成了小说。不过我仍坚持他是少有的做到把散文小说化的人,甚至可以说是这方面的第一杆旗。
不知为何总觉得李娟若写非虚构,可能也会在这方面有意无意地偏向走刘亮程的路。李娟在直播时透露在写小说,对,李娟竟然要写小说了,大致书名都说了,这里就不透露了。嗯一定要保护好李娟。
记得我曾这么说过苏童,他的小说很正经,很小说,虽不似格非那么科班也算比较科班了,但是他的人,却是散文式的。他以身入局,以致他的人散文气息也那么浓烈,隔之千里都能相闻,是独一档的存在。

【这一期的主角】
上一次阿来来,自带主角光环。这次刘亮程来,也是一样。大西部边疆来的人仿佛自带一种气场,大概类似于贾平凹说路遥的那种“气势磅礴的人”。包括后面大家聊天都是嬉笑怒骂,眉飞色舞的,唯独他喜怒不形于色,和阿来,是一尊文坛上的大将军形象。不管他写得如何,文坛都该有这样的人来镇一镇,以保证良心含量的稳定存在。
而且这次刘亮程来显然是有准备的,海边骑马项目和这个村庄就是他推荐或安排的。另外他还精心准备做个新疆抓饭给大家吃。他说抓饭是新疆的快餐,家里只要有肉有胡萝卜其它有什么都可以统统往里面放。叶子反应快,说:“这很希腊,很自由。”不经意间,这顿饭与文化的距离近了起来。
刘亮程介绍起他的《凿空》,说交通工具更替需要一个过程,当真的更替那天,家里的驴,陪伴人类几千年的驴被小三轮车取代,然后人类就永久失去了一种注视,以前的人回家开门,驴会看你一眼,会带着其特有表情看你一眼的,但是现在“看”你的都只有车辆两个前灯(大意)。

【有人便矫情】
任何题材拍成影像都难免矫情。或者说,有人的参与的镜头就免不得矫情。矫情这个词从不为别的准备,好像专门为了人。矫情并非贬义词,几乎所有热情都要通过矫情的山洞才能到达另一端风景。而只有当矫情引发不适时才产生贬义。很显然的是,本片的矫情含量不低,却没有引发不适。作家们的矫情有时是诗,有时是画,有时也是人造的星月和大海。

【文化与大海】
西川说中原文化的缘故,我们的文学对河流的关注远多于大海。叶子说,要画出海的辨识度挺难。

【李娟人未到也占一席】
因为刘亮程来的缘故,这一期的娟含量颇高。大家都是很给面,不断提到李娟,把话题引到李娟。
不过余华聊到李娟的《记一忘三二》时说它是一本新书,这显然错了。节目让这个播出来是为了彰显啥?还是节目组也没发现?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说的新是相对新,相对于李娟的其它书而言相当于他自己的出书频率而言。
我记得这书我记得好多年前就读过。最早中华书局出的,2017年,是精装(李娟的书精装好像很少,印象里这本是,然后由新星出版社出的《冬牧场》是),流传不大。后来花城出版社出了,流传挺大。好像现在花城又在再版这本书。
余华更是谈到他有次跟李娟去美国,人家问她你为什么写非虚构。她回答说我不会写虚构。这掌故听着舒服,大约是那种按摩样起养生效果的舒服。
当然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非虚构李娟是要写的。结果怎样呢?要么惊艳,要么被大骂,要么都有。不管怎样,我都想好了我保证自己不骂,然后站在她这之一边。

【接着听掌故】
西川说他最早是新华社记者,后来听信了海明威的一句话说是一个作家最好要受到点新闻工作的培育但不能超过九年,所以他就选择在八年半的时候“毛乎了”。查了半天,也没查到这个“毛乎了”是什么意思,可以肯定的是他辞职了。
接着刘亮程就谈到李娟,说李娟是这个世纪初找到的他,说李娟非常有才华,是天才型的作家。然后说到有次他请跟李娟的妈吃饭,十几个人吃饭,娟妈能说会道,一个人控场,所以刘亮程说娟妈才是李娟的老师。这番话我以前在别的地方就看他讲过。
接着刘亮程又讲到娟妈是乐天派,眉飞色舞讲自己的一桩桩失败,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无形中给李娟提供了素材。但提供素材最多的是娟姥,这个东北女人在《遥远的向日葵地》写到后半段的时候去世了,这本书获得鲁迅文学奖时,刘亮程是评委,他说那么多苦难,李娟以笑言道出,像她妈妈一样,可以说李娟文字气质是妈给的,包括她对待苦难对待贫穷对待生活的方式(大意)。

【文学是文学,现实是现实】
刘亮程讲到文学的写作过程跟现实关系密切,一旦完成便脱离了这种关系,文学是文学,现实是现实,《一个人的村庄》写作完成后,那个村庄依旧在,但多了一个文学的村庄在它旁边,然后两者彼此独立。
余华讲:“现实与文学的关系其实非常简单,天黑的时候我们写白昼,天亮了以后我们写黑夜。”这金句咔咔的,还得是余华。

【有个细节,还有个细节】
细节:西川吃刘亮程做的抓饭时感叹吃这么好的饭得聊点什么有意义的话题相对应。这时有人开玩笑提议说那就一起夸夸刘亮程来当作这最有意义的话题。然后一起说感谢刘亮程,接着又慢慢放下筷子嗨聊别的什么去了,不料镜头一转,西川还在吃。提议边吃边聊点什么的是他,提议完就沉默,然后光在那埋头干饭去了的也是他。这让我想到了以前班上也有这种同学,只提议,不参与,那是一些很好玩的人。西川真是有意思一人,肯定能健康长寿。
细节2:当刘亮程端来一大盆抓饭准备招呼大家收拾桌子吃饭时,西川拦下说他知道有个地方吃这饭合适,然后带大家来到了一个离岸不远的海里,中间有个桌子,桌子四周绕着椅子,正好。这才有了节目最后叶子看着美轮美奂的山海边的晚霞感慨:“在海里吃饭还是第一次,好像做梦一样。”诗人就是诗人,他不自觉地做出来的事都是行动艺术,诗味的行为艺术。

【余华开涮大型现场】
余华似乎每期节目都要涮一涮苏童——
余华: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平庸的
苏童:你不平庸
余华:我比你平庸,你还有那么多的读者来信。
西川:他什么时候那么多的读者来信?
余华:他后来老的时候去香港,遇到一个老的女读者来信说苏童你怎么老成这样。这种经历我们从来没有过。(问西川)你有过吗?
西川:不是,我想问的是(头转向苏童),她没说你开始变得平庸了吧?
余华(抢着替苏童回答):没有。
西川:那人家老成这样依然不平庸。
余华:所以我说他不平庸。(转向苏童)你是我们这里边唯一一个不平庸的。
苏童(惊呆了,大笑):咿呀
反正不管聊什么聊到最后都是余华涮苏童。当然苏童的反击也精彩的,精彩得不像样子,体现在随后的谈写诗上,那个比上面那出对话还精彩好玩。

【节目结尾总结语】
刘亮程:文学就是现实对面的一个如梦般的存在。现实是发生给所有人的,文学是发生给一个人的。因为当一个作家面对一个现实或者一大段现实的时候,只是他一个人在面对。《一个人的村庄》这本书为什么叫“一个人的村庄”?是因为当我书写它时所有人都离开了,那段过往岁月剩下我一个人。我带着自己的往事又回到那个村庄,带着自己的太阳去安排那个早晨的日出,带着自己的星星和月亮去布置那片夜空,带着自己内心收藏的草木和万物的声音去布置那个世界。所有文学中的世界都是作家用自己珍藏的这个世间他认为最为珍贵的东西去重新布置出来的。它跟现实的区别显而易见了。
苏童:文学改变不了现实,文学只是帮助人梳理现实,认清现实。或者文学有时会发现别人意识不到的现实。这是文学的功效。
余华:作家最喜欢写的是自己口袋里没有的。如果已经装到自己口袋里边的他就不愿意去写了。或者从另一个解释就是你要通过一个相反的一种方式去写。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经历,但是更重要的是心理经历。当我二十多岁去参加笔会的时候,面对的都是年龄比我大很多的那些作家,那些作家经历了很多很多,所以在他们面前的时候,我有过自卑的时候,因为我真正的生活经历就做了五年牙医,跟他们比起来,我的生活经历感觉微不足道。后来我告诉我的那些学生们,衡量一个作家的经历不是生活经历而是心理经历。如果你有敏感的而且无限发展的心理经历的话,那么给你一碗水,你就能够得到一个大海。这是最重要的。

【这一期很精彩】
当然精彩这一期,所有的对话都像子弹,扫射在汗淋淋的词句雨林身上。雨林像个巨兽接受这一切,它就像借箭的草船方队一样此番收获满满又毫发无伤。


2024.12.5写 2024.12.6简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