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戛纳电影节期间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时,心里是狠狠期待的。
一个是因为这是是枝裕和的电影,虽然他的上部法国电影我没看。我承认一直有顾虑觉得他为什么拍摄一部法国电影,后来口碑也不算出彩,就一直搁置到现在。
那么《掮客》虽然同样是一部非日本电影,但我想韩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圈子,文化差异不会太大,想来可以接受。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剧情,看上去也是毫无关系的几个人因为某个原因聚到了一起,相互消化彼此的情绪和关系,来到一个升华的结局。噱头其实不亚于《小偷家族》。
抱着这番期待开始了观影。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是扑面而来的熟悉味道。
夜间,大雨,一条空荡的小巷,雨水呈湍急之势从台阶高出流下,俯瞰的视角最远处,也就是最深处出现了一个人影,她好像抱着东西,慢慢地往上走。
这个镜头很长,让观众耐心地仔细观察这个环境以及气氛。
是枝裕和的电影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日式温和的,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更没有什么大场面,有的只是通过镜头传达出来的人物关系变化。
我觉得他的许多镜头设计都受到他早期拍摄纪录片的影响。
《掮客》也是。
这部电影算是一部公路电影,电影开始在起点,主人公一行人一路行进,在终点结束了剧情。
路上的途经点就是所有剧情发生的地方。
行车时,是枝裕和运用的视角是我最偏爱的,我本人也常用。
可能是坐在副驾驶,也有可能是后排,镜头拍摄的是前方的道路,可能是笔直的,也有可能正在拐弯。镜头总要带一点关系,可能是副驾驶前的台子,也可能是前排驾驶位的座椅和露出的肩膀一角。
这个镜头一定是手持的,它总是随着车子摇晃的方向相反。
扯远了,说回电影。
首先想聊了聊剧情的底子,也就是电影最先交代的故事背景——婴儿暂存箱。
这个可能是韩国本土才有的东西,我也不好去评判好坏,当然本身电影里也有大量的批评。
但围绕这个暂存箱,出现了这么几个角色:
抛弃孩子的母亲、具有地理优势的婴儿暂存箱管理员、负债累累想要借买卖人口捞一笔还债的洗衣店大叔和想要收集婴儿交易证据的女警。
除了这位女警,其它三位的行为动机,实在是太坏了。
这种坏,我只能说,并不是所有人能接受的。
这不像《小偷家族》,他们虽然同样做着“偷盗”这样的坏事,但偷的是物,为的是共同生活。
但《掮客》里的主人公,偷的是人,为的是自己。
这至少已经不在我的伦理接受范围之内了。
所以全程观影时,我内心里无法代入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情感变化,甚至为他们打上了深深的坏人标签。
虽然他们最后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不再想要将婴儿卖出,但坏的行为已经发生,终究覆水难收呀。
我唯一比较认可的成长线变化只有那位母亲,她同时也作为一名潜逃的杀人犯,因为孩子累赘所以抛弃,后来经历了种种事件,令她开始反思孩子出生的意义,心路历程可以看到。
但同样也有成长线不是很明显的角色,那位女警察。
她的镜头基本都是旁观者视角,大多在车内观察和监听。
她的所有心理变化都是在主线剧情有所发展时,她也采取了相应地行动变化。
好处是就像一根暗线牵引着观众去好奇最后是以什么方式接触到主人公一行人的,但坏处是,她对那位年轻母亲的态度十分暧昧,以至于最后的转变显得突兀。
但回过头来再想这个故事本身,其实可以非常精彩,因为有着伦理下的人性选择和凶案背后的悬疑追凶。
如果是用一种更具有悬疑气氛的节奏来呈现,或许会更精彩。
可能也是因为是枝裕和的温和叙事,把几位主人公的经历往事层层推进,才能把这个故事看上去没那么商业,反而细致入微。
但在我看来,还是因为几位主人公的人物动机我难以认可,所以他们之间的羁绊在公路行进过程中缓缓加深。
当我觉得羁绊最深最浓的时候,电影却结束了。
总之,《掮客》对于我而言,有些勉强,我依然会觉得它的剧情本身很有噱头,但我们也要承认不同导演的风格所带来的作品就是与众不同。
这就是创作本身的意义。
若每部电影都按照我们预期的想象来呈现,那还要导演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