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今年最好的一部国产青春剧。
看完五集后,我的评价就是四个字:历历在目。
在观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记忆,被瞬间拉回到少年时代。
那些关于青春期的烦恼与创伤,简直和剧里的故事如出一辙。
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01.「情感勒索」与「道德绑架」,中国式父母的杀手锏
剧中罗琦琦的父母,简直就是最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他们对罗琦琦的教育方式,以及他们与罗琦琦的沟通方式,实在是太令人窒息了……
很高兴看到一部国产剧,能用不落俗套的,细腻真实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青春期的敏感与脆弱。
在我看来,本剧的前五集已经非常精确的揭露了「中国式父母」的通病,即他们对孩子实施的一系列「情感勒索」与「道德绑架」。
剧中,罗琦琦原本在乡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她在那里收获了最单纯的亲情与友谊。
而罗琦琦的妈妈却把她接回城里,与姥爷的分离,使罗琦琦第一次产生对失去爱的焦虑和恐慌。

罗琦琦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她很害怕这种感觉。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这就是「分离焦虑」。
罗琦琦和姥爷一起生活时,罗琦琦是姥爷的“心尖尖”。姥爷把最多的关爱和呵护给予了罗琦琦。

失去姥爷,罗琦琦就等于失去一个最爱自己的人。
倘若这时候父母代替姥爷,给予罗琦琦足够的关爱和呵护,仍然可以实现情感补偿。
时间久了,罗琦琦也可以从缺爱的焦虑中走出来。
然而遗憾的是,罗琦琦的父母不仅没有给她任何关爱和呵护,还不断忽视她的感受。这最终造就了她的精神创伤。
而罗琦琦在学校被冤枉,被当作小偷,她父母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便武断地认为罗琦琦偷了东西,还让罗琦琦归还钢笔给被偷的同学。

可想而知,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连最亲的亲人都不相信她。
而且这个莫须有的小偷罪名,被罗琦琦彻底坐实了以后,她在学校里还怎么抬起头做人?
更糟糕的是,罗琦琦的父母还利用孩子对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实施情感pua。
比如罗琦琦的妈妈,就先否定了姥爷付出的一切,说姥爷做得都不对。

她试图瓦解姥爷在罗琦琦心中的地位,只为了让自己取而代之,从而让罗琦琦更听自己的话。
不仅如此,罗琦琦的妈妈还经常把“你要是再这个样子,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只要听话,爸爸妈妈才会爱你”这种话挂在嘴边。


本质上,这就是利用孩子对失去爱的恐惧,威胁孩子,好让孩子屈服于自己。
在持续的打压和控制下,孩子很可能会变成唯唯诺诺,失去自主意识的傀儡。
不得不说,剧中罗琦琦妈妈的台词,与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对孩子讲的台词,简直一模一样,实在是句句扎心。
有时候我真怀疑剧组是不是在别人家安装窃听器了……
另外,饰演罗琦琦的小演员,不仅演技好,还很有灵气。
她每次受委屈时流露出的坚忍与倔强,格外惹人怜惜……
02.缺爱的孩子,更容易得「焦虑症」
还记得罗琦琦上小学时参加奥数比赛,对于比赛获奖,她先想到的不是个人获奖后的成就感,而是想着能否通过获奖,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

早期的罗琦琦,仅仅只是为了能够被爱而努力学习,却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仔细想想,这样的想法真的令人心酸。
后来,事实证明就算罗琦琦努力学习,并在比赛中获奖,她也还是被父母忽视了。
而她的妹妹,就算破坏她的奖状,就算犯了错,仍然能得到父母最多的偏爱。
从小就目睹父母的偏心,这无疑会加深罗琦琦的情感焦虑。
可以确定的是,罗琦琦身上的确有着很明显的「焦虑症」特征。
比如,她经常紧张、易怒、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
尤其是她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下降”这一点,本就是由于父母关心不足,长时间打压和控制她造成的「结果」,却反被父母拿来当作孩子犯错的「原因」。
到头来,他们还要指责罗琦琦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

总之,千错万错,父母总有理由说成是孩子的错,孩子是不听话的“白眼狼”,父母反倒成了“仁至义尽”的大好人。
所有的伤害,最终都被父母美化为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中国式父母」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什么问题。
就像罗琦琦的妈妈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还老在学校给自己惹事。她从不去关心一下「原因」,也懒得关心。
她直接单方面要求罗琦琦退学进厂,整个过程充满了愤怒的指责,没有一丝对罗琦琦的理解和尊重……
印象最深的,还有妈妈扇罗琦琦耳光的那场戏,情感的压抑与爆发,张力十足,将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无比真实的还原出来了。

03.叛逆,其实是优点,不是缺点
在我看来,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敏感、细腻。
父母或许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大的事。
毕竟,孩子能依赖的只有父母。如果连这唯一能依赖的人都要伤害她的话,除了不知所措,她还能如何应对呢?
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对此我深以为然。
父母的傲慢和霸道,最终只会令孩子更加抗拒他们。
我们都曾经历过青春期,那时候我们的想法不成熟,容易冲动。
当我们受委屈时,我们知道错不在自己,虽然嘴上说不清楚,但仍会凭借本能的冲动去反抗。
而这些自然的反应,在父母那里却被曲解为“叛逆”。
但我认为,孩子“叛逆”,“不听话”,“不懂事”,并不全是孩子的错。叛逆,有时候甚至是个优点。

因为“叛逆”意味着孩子的独立意识已经觉醒,“叛逆”可以成为她保护自己的手段。
我认为,剧中对青春期的叛逆呈现极为深刻考究。
将青少年面对家庭创伤时的那种迷茫无措,很自然地表达出来了。
就我个人而言,非常感同身受。
04.「消极自由」是「积极自由」的必经之路
当一个孩子在原生家庭中不快乐,她长大后,羽翼丰满了,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逃离家庭,远走高飞。
剧中,罗琦琦想要离家出走,去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她的决定的确有些幼稚和草率。
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贯彻其自由意志的最佳表现。
是啊,罗琦琦或许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她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将「自由」分为两种:「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所谓「消极自由」,就是指一个人虽然处于被动位置,但仍然坚定地拒绝外部环境对自己的控制和压迫。
而「积极自由」,就是指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艰难,她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罗琦琦离家出走时,她追求的便是「消极自由」,那时她只想摆脱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控制。即便她并不知道离家出走后,她要干什么……
而重新走进学校,想要好好学习的罗琦琦,则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她这时追求的便是「积极自由」。
但我想说的重点在于,「消极自由」永远是「积极自由」的前提,「消极自由」也是「积极自由」的必经之路。
罗琦琦面对自己的童年创伤,原生家庭的不幸,所表现出的愤怒,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

只有当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时,她才能更好的反思自己想要什么。
至此,她才算踏上一条真正的自由之路。
倘若她只懂得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不懂得拒绝自己不想要的,最终也只能变成父母的傀儡,行尸走肉般活着……
我认为,剧中对罗琦琦的心理转变,即从离家出走到回归学校的转折,人物也从稚嫩慢慢转向成熟,剧情对角色塑造的把控,十分自然和贴切。
05.爱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爱」的本质是肯定对方的主体意识,「爱」就是给予对方「自由」。
父母对孩子的爱越多,孩子就越自由。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单方面的将控制孩子的暴行,美其名曰为“爱”,这是非常荒谬的。
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只是为了成为她自己。

没有这种觉悟的父母,是不合格的父母,他们也不该去生养小孩……
哀莫大于心死。我们最怕的莫过于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积攒的小失望,最终变成无法挽回的大绝望。
然而,无论多大的创伤都并非是不可治愈的。
就像罗琦琦,她的幸运就在于她遇到了许小波,乌贼和李叔——也就是她在幺儿拐的“第二个家”。

每当她难过时,她还有这群朋友一直陪在她身边……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对人物友情的刻画非常细腻、自然。朋友在一起时的氛围也很温馨,很有九十年代那种朴实味道,我觉得代入感很强。

另外,除了有朋友相助,我相信这部剧后续也将会展现罗琦琦如何克服创伤,拯救自我的故事。
这是罗琦琦送给自己的一份《自救指南》,也是罗琦琦送给每位观众的一份《自救指南》。
祝愿所有“罗琦琦”最终都能治愈自己,并发自真心地感谢,那个从少年时代陪伴你一路走来的,你自己。
一切正如王尔德所言:爱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