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豆瓣下边剧评说的,可以拍宗室党的视角,但这个视角必须为主视角即占大多数受满清旗人压迫的底层汉民及其他民族服务,这是以需要拍哪些内容的角度,而以人物政治倾向性与人物形象的关系的角度,可以有一定的复杂性,就像《走向共和》里的慈禧和李鸿章,但是不能是一会儿正一会儿反,两者之间缺乏让人相信共情的纽带,并且他不能是有错误决策但大多数只是立场问题的李鸿章,作为宗室党,他和慈禧是一路的,立场和个人形象是一样的自私迂腐。

具体而言,编剧对男主的人设上的美化,体现在男主虽然有时倨傲迂腐甚至还qj,但感觉都像好人偶尔行差踏错了一般,大多数时候都是苦大仇深的,都是忧国忧民的,都是义正辞严的,他嘴上说的是救中国,行为上是救大清,假如是像把人物塑造得立体复杂一些,那也不是如剧中精神分裂一般,就比如qj这个情节,不说qj前后了,即便是qj后坐在那里的心理状态都很割裂,得意就得意呗,为啥有一瞬还带有一丝高贵的鄙夷呢,神经病吧,被赶出门的时候的错愕是一种“帮你忙咋还怪我”的感觉,并不只是疑惑的错愕。
正常人好与坏的过渡都是有铺垫的,而且这个人保皇党的身份,如果有铺垫和无奈,从在乎整个国家到狭隘的宿命论并非能如此顺畅地切换,可能根本多余有这个过程,也没有那么多的动摇和思考,人世间的道理有时就是如此肤浅,屁股决定脑袋,历史就是如此,编剧是自以为深刻了
编剧想塑造一个在宥于身份的理性思考之后选择改良的有志青年形象,骨子里却又是自命不凡和野蛮粗暴的,这样的人是可能存在的吗?就编剧所塑造的人物而言,良乡骨子里的阶级观念导致他对国家整体前途的正义感是十分虚伪的。
所以说找李现这个只会耍帅的呆b演这个角色那绝对是点睛之笔,如果找个理解能力强的,温和如王大锤,那这角色也许像另一个载沣,流血漂杵开历史倒车的部分会被隐没和忽视,找演跟菽红相亲的那个少年演,在说出那些忧国忧民的台词的时候就会用拿腔作调的幼稚语气,那份年少的轻浮会比严肃识大体更适合表演出皇室贵胄自居的傲慢,饱思淫欲小人得志时也不会割裂,愚直少年可能行差踏错,伟光正的b王绝对不会。
也许是因为制作团队和编剧都倾向于把良乡当成是一个悲情的正面人物塑造,于是找了李现来演。可结果确是,让人看着就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人,成功放大了人物随波逐流的懦弱和屁股决定脑袋的思想平庸之恶,他每次装b都是不合时宜的笑话,举起高脚杯的油腻嘴脸致敬的是摇摇欲坠的满清皇室和封建帝制,也是在对自身的虚荣下跪。

人生若如初见 (2025)7.3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王伟 / 李现 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