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星,四部4+3.5+5+5

上一岁的最后一本书和豆瓣标记的第100部电影都献给了这部史诗巨作
3、4部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杰作(尤其喜欢第3部),但是可惜1、2部出了很多问题,说实话让我前一半看的时候失望大于欣喜

接下来会详细盘点一下各方面的得失

1️⃣选角:普遍偏老。老伯爵气质最贴切,皮埃尔演技足以弥补,安德烈还是觉得不够帅,娜塔莎也是,这么核心的一个人物,却没有体现出来那种美感,说实话个人觉得不如赫本(很多配角倒都比她好看,比如索尼娅和安德烈夫人)。另外娜塔莎虽然说有些地方确实需要戏剧化的演技,但总体还是有点过于浮夸,尤其是微笑能不能不要水平拉伸嘴唇…
最失败的选角莫过于海伦……实在没法说了,估计是有丑化之嫌(虽然本来就是比较反面的人物),原著是蛇蝎美人,最后直接改成骄奢泼妇形象了

2️⃣删减情节(仅靠回忆,有差错请见谅)
第一部:
1.开头删去了鲍里斯母亲交涉线,勉强不影响
2.删去了杰尼索夫&罗斯托夫线。这个问题比较大,一是失去了表现军营生活和几个人物关系的机会,二是之后杰尼索夫在冬猎时的出现显得前无交代而莫名其妙,后面追求索尼娅的后续也没交代,到最后一部结尾也没能很好认出这个人
3.删去了贝格&玛丽亚线,这点虽然影响不大,但其实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条线,因为贝格还是一个很能表现俄国士兵精神的人物(在电影中多以群像表现,也很好)
4.删去了鲍里斯&索尼娅线,只能说是牺牲了次要人物的塑造吧,有点可惜

第二部:
1.删去了布里安娜小姐线。布里安娜这条线其实还挺重要,但是删去布里安娜也就删去了老公爵最后的癫狂,也算删得干净,就是老公爵就不应该再在台词里提及这个人物了,否则又是前无交代
2.删去了皮埃尔和共济会线,这点到确实没问题
3.阿纳托利拐娜塔莎那一段表现力远远不如原著,好歹表现一下他坐的是莫斯科最快的马车啊

第三部:
1.删去了拿破仑巧计攻下维也纳,虽然有失精彩,但是会战部分完全足以弥补
2.删去了安德烈一家撤离童山的情节,无伤大雅
3.删去了大量关于安德烈个人的经历和思考,表现略不足
4.删去了大量宫廷人物关于战事的讨论,以及作者对于战争和历史本身的议论,虽然原著中写得也很精彩,但删去也无伤大雅

第四部:
似乎没有特别大段的删减,同上4

3️⃣几个处理得比较好的段落:
1.第一部,库拉金家的聚会
2.第二部,决斗时踩雪的声音。第二部总体就是平平无奇,就这个点影响比较深刻。
3.第二部结尾的围猎,属于难得的原著中比较无聊而电影表现得十分有趣的情节
4.围猎后娜塔莎的歌舞
5.不用说,震撼人心的会战,不过打仗方式真的扯(估计历史也就是这样)。另外其实跟托尔斯泰原著还是没法比的,原著真的让我看着白纸黑字却能切切实实体会到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感觉。电影主要是厉害的是最后的大段尸横遍野的空中平推,实在是壮观到令人哑口无言
6.第四部的莫斯科大火。这个和第三部的会战是我唯二想象不到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段落,无论是布景还是人员的调度都是空前绝后的宏大而无瑕疵,而且一边演一边大火烧着还能找到这么多机位表现那种极致的狂乱……五体投地不足以表现对其敬佩
7.处决镜头,几把枪对着两个犯人的构图很经典
8.彼佳落马的那段可以说是全片艺术成分最高的一段
9.拿破仑撤军时的一路尸横遍野,作为第二个尸横遍野空中长推,配以估计是法军出征前拿破仑的豪言壮语作了一个悲壮的对比,同样是无与伦比的成功

4️⃣手法
虽然是国家级的大作,摄影手法却不拘于大片惯用的套路,而是有很多非常先锋(且成功)的镜头,其表现力完全不输甚至超越了原著,包括但不限于大量多处的第一人称视角镜头,通过对镜头的处理达到效果,比如从窗玻璃看景,泪水模糊等(尤其是安德烈看见阿纳托利那里),很有代入感也很有感染力

5️⃣配乐
令人失望的是,配乐基本相当平庸。可能是我读原著的时候听的全是巴赫的赋格所以理所当然地觉得很多段落都有自己相适配的赋格吧……但至少第一部那么宏大的战争场面也该配个宏大点或者悲壮点的音乐吧?全程放个轻快鼓点的军歌完完全全浪费了所有悲壮气氛
后面除了莫斯科大火那段还可以之外也没印象了,说明也完全没有任何突出的配乐。要我说这部电影如果感染力不及原著那三分之一都输在配乐的缺失上,尤其配乐还是电影之于文字渲染感染力的最大优势之一

ps:第二部万圣节这个鬼好可爱啊,俄罗斯这么早就有这么掉san的东西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