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假发的人》里复杂的社会性表达,还蛮出乎我意料的。

这部电影起初吸引人目光的,是黄晓明从未有过的形象。青年时期被父亲家暴、颓丧落魄又邋遢,中年时期暴瘦26斤、秃顶到不敢认,近乎是他的一次“破相”式演出。这个角色身为救助弱者的精英律师,而他背后却背负了陈年凶案,秘密被层层揭开的过程也是挺令人好奇的。

但越往下看,就越会发现它与《漫长的季节》及导演前作《暴雪将至》的共通性——披着犯罪片的外壳,却意不在此,实际上探讨的是特殊年代背景下,个体的“家庭阴影”与“出身问题”。

...

影片从90年代横贯至当下,围绕几起案件、分成双线叙事,展现了孟中的双面人生。

1999年,大专刚毕业的他还是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当时的头发也还茂密。家道中落、置身底层后,法考就成了他唯一改写命运的路径。他早上拼命复习,晚上兼职开夜班出租车养活自己。然而时运不济,加上父亲又打又骂,常常给他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他一直没能考上,成绩更是一年比一年差。就这么蹉跎到了2002年。

十八年后的2020年,孟中已经成了有声望的公益律师,是当地有名的“大好人”。商界鱼龙混杂,上流阶层的非法勾当横行,肆意侵犯底层劳工的权益,甚至以慈善的幌子把魔爪伸向未成年女孩。孟中一直挺身而出,不接能赚大钱的案子,而是主动接下为民请命的司法援助。

但遇到戴假发的女孩魏娴后,他的人生开始转向。一则神秘信息的出现,更揭开他深藏多年,如噩梦般的过往:十八年前的雨夜,他曾为泄愤杀过一个陌生人。

...

就如开始提到的《暴雪将至》,董越没让这部新作成为一部“大多数悬疑片”,而是又一部拥有荒诞性与作者表达的电影。全程的重心,都放在塑造那些被时代裹挟、被社会压力压到喘不过气的小人物。偏灰暗的色调、纪实感的摄影,纪录下残破肮脏的现实处境,尤其1999-2002的年代戏细节,不仅反映出人物内心的迷茫无助,也象征当时社会环境的阴郁和压抑。

孟中是一个游走在黑白之间、无法轻易界定的灰色人物。他苦苦维持外表的体面与正常,帮助被性侵后还遭捂嘴的女童,帮助那些比曾经的他更卑微的普通人。但他的内心却已陷入癫狂——因一句“废物”,他在那个雨夜将陌生的乘客拖入水中,而自己也似落在水里的失足者,背负人命后心里压了块巨石,变得死气腾腾。

孟中不能仅仅只是被定义成一个“默默掩盖罪行后生活18年的犯罪者”而已。我们不断看到他在面对过去罪行时的挣扎和痛苦,随着往事揭开,他被无止境羞辱、被施加暴力的家庭环境,以及寒微的出身,才是电影真正要探讨的,关于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以及“中国式出身”与整个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能有多深。

...

有人说,一个底层出身的人,出身就是他的原罪。电影里的这些人就是如此,他们都困在名为“出身”的囚笼中,在阴影里长大后,戴着“假发”(装成另一种样子)生活。“假发”不只象征他隐藏的秘密,人性中的阴暗和罪恶,也象征社会期待对个体的压力。一旦戴上,就会戴一辈子。

出身是无从选择的,但考试确实能改变前程。孟中之所以拼尽全力,就是因为他相信人生的起点不决定终点,上岸的那天就是脱离家庭泥沼的日子。但最终,他还是无可避免地活成了自己最厌恶的那种人。因为在出身之外,笼罩在他头上的还有原生家庭的问题。

为什么他会如此易怒,在听到“废物”后把人推下河岸?这种攻击性就源于父亲长年累月、如定时炸弹般的打骂,给他内心带来的“应激机制”。父亲给他营造的这个家庭,像个精神病院:一边望子成龙,期待他一朝法考上岸后直接改命;一边又不停剥夺他的自信,肆意压制,令人窒息。孟中不自觉压抑了太多,终于发泄出来,也给自己带来了永久性的“一生弯腰赎罪”。

...

这也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寄生虫》里的话题:为什么富人更容易与人为善?因为在出身良好、环境正常的家庭,人更容易养成“自爱体质”。

与之相反,生活在缺爱的、窘迫的家庭里,甚至是像孟中这样待在一个极端不正常的家庭里,从小到大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挣扎,注定会影响一生。

那夜之后的这十八年,孟中都在“演”一个“圣人”,来为自己赎罪。当真相揭开时,他才意识到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自欺欺人,命运早已标好价码。

《戴假发的人》里,戴假发的不只有“被杀”的假发男,孟中、魏娴、父亲、赵四都是“戴假发的人”,而且他们人生的悲剧不是个例。出身、阶层、家庭环境,总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性格产生影响,且无法逆转。每个人下意识做出的重大行为和选择,也都是对自己现实命运的暗中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