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于本片的青睐都来源于Troyepolsky的原作似乎描写了一个For human而不是For communism的故事,毕竟通过狗的天真目光来呈现一种(必然是市侩的)市民生活是不管放在哪种社会形态里都适用的叙事手法,当然,这就是Troyepolsky文本在道德上的出发点。尽管Rostotsky的改编明显地弱化了小说原作的宗教因素,加进了伊万与主治医生之间的互动,到处安放卫国战争和胜利纪念的符号,但是无法改变“狗的教育是从圣经开始”这一情节事实,因而作品的道德普世性是从一开始就言明的。战争年代遗留的家庭破碎的老人、集体农庄的流动工人和孩童,这些相对边缘的社会身份构成了本片绝大部分正面描写,而城市则被描绘为污秽的。伊万无疑是俄国乡土文学的化身,迷恋着金黄的落叶和托尔斯泰式的生活方式,虽然他强调在孩子那里没有一个关于比姆的末世论,但是他自己却似乎又陷入到异教般轮回中,一次次的从埋葬比姆的森林中回到故事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