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多,看完了。
走出影厅,出来看着雪后的夕阳,心里想说的话挺多。
这个电影我看很大地激发了大家的讨论欲,影评区能吵几千层楼吵得不可开交。
不过这也不是坏事,片名叫《好东西》,但就像影片中说的一样,怎么可能什么都做的最好,哪有那么完美。
能让人想表达就是一件好事。
从头说起吧,想到哪写到哪。
这个电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推荐给我的。
今天正好有一个“契机”,把我这个宅女,从公寓里“拽”了出来。
正好出门了,就顺道去把它看了。
一、整体观感
观影体验不错,总体上值回票价。情感共鸣较为强烈。电影中几处背景也有意思。但剧情线不是很强,节奏感非常弱。能感觉到影片主要是由情绪来带动,和叙事不是一个类型。片子没有很强的叙事感。
因为《爱情神话》的关系,对邵艺辉的期待值比较高。这部影片总体观感没有《爱情神话》高,可能是缺少一个成熟的监制。
二、感情共鸣
1、对女性的感情共鸣
作为一个女性,对这个影片是很难不产生共鸣的。
里面的每个角色都很有意思。如果论起来我和影片里谁比较像的话,应该是“王铁梅”。
“女性是什么?”
影片中前夫老是提到上野千鹤子,我没看过上野千鹤子的书。
我自己就是独立的女性,我从不需要别人告诉我女性是什么。
我自己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工作,我一个人搬家,我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
我一个人享受生命的温度。
我足够爱自己。
我把自己照顾的很好。
2、对上海生活的感情共鸣
在上海居住过一段时间。
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它格外前沿,格外包容。
但是它也很苦,许多人过着外表光鲜、食不果腹的生活。
影片里王铁梅对孩子说,你能在上海读书已经很好了(类似的话)。
上海是一个让人又向往又痛苦的城市。
它太过锋利。
这是我不喜欢上海的地方。
3、对孩子的感情共鸣
其实影片中我对小朋友的共鸣很强烈。当然不是共鸣她时不时冒出“金句”的割裂感,而是她面临的一些现实。
比如,老师让小朋友们写“旅游”。
但是却不会考虑同学们究竟有没有旅游过,去哪旅游过。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为什么要撒谎呢?
对小朋友们来说,明明白白写自己单薄的旅游经历,可能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
长大后你变得很强大,你认为自己“正直勇敢有阅读量”,就已经足够,并且为自己骄傲。
但小朋友还不行。小朋友的神经还难以承担这种重量。同学的嘲笑、炫耀、举报,对小孩子来讲可能是“致命的”。小朋友有他们的自尊心。
影片中妈妈对孩子说,你不能撒谎,你写不出来就不写,我跟老师说(类似的话)。
我觉得这处理方式太单薄了。不是一个很好的回答。
她面对的不是“撒谎还是诚实”的问题,她面对的可能是“分配制度”、“马太效应”、“贫富差距”、“代际固化”,甚至“以房地产为主的存量财富差距”、“资产金融化差距”、“发展速度放缓”的问题。
这很难解决。
我要是影片中的母亲,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也许最后还是会像影片中一样?拼命内卷,争取尽最大能力带孩子旅游,经典的“别人孩子有的我孩子也要有”。(原片里,日记是写平遥电影节什么的感觉有些情节美化,更何况现实中可能很多孩子都没出过市、甚至没出过县。)
总之个人感觉,母亲那个地方的回答处理,还是不应该简单地说“不能撒谎,写不出来就不写,我跟你老师说”这样。
别太为难孩子。
4、对创作的感情共鸣
我觉得影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点(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我只是阐述一下我想到的东西)。
在小孩上场表演之前,妈妈王铁梅和邻居小叶,对她的称呼都是“小孩”,为什么不叫她的名字或者昵称“茉莉”呢?我很好奇。
她上场打鼓之后,观众举起的牌子却清清楚楚写着“王茉莉”。
我觉得这个设计点很有意思。
在你想要做观众的时候,你可能只是一个“小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纪小,像是一种意象)。有可能代表着你被羽翼呵护+遮挡,有可能代表着你隐匿在人群中悄无声息,有可能你的想法你的意图像小孩子的话一样不被大家听到、不被大家重视。
在你想要表达、想要发声的时候,你才是“王茉莉”。
(从这个角度讲,影片名字叫《小孩》应该也会很有趣。)
作为“王茉莉”,你表达出来了,就不可能被所有人认同。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像王铁梅写的文章。影片中说“judge”。对呀,就是会有人“judge”(评价)。
有人会赞许,有人会批评。
滋味不好受,影片里王铁梅都翻评论到深夜。
那为什么大家还想表达?
因为这是人的基本需求,有的人需求强一些有的弱一些。从社会心理学来讲,可能是赫洛克效应,即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当然,这种需要弱于“生理需要”)
三、Judge
第三部分就是要judge啦。
说完了感情共鸣,聊聊可能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首先,可不可以不要配平啊,怎么影片中每个女的都对应一个男的?连小孩都有个“张新成”对应。这是第一感觉,会觉得怪怪的。
第二,有点局限特定阶层特定人群,不是很贴地,有点虚幻。因为在上海居住过,所以大概知道房子、学区、户口这些令人头痛的东西。外地山西单亲妈妈,孩子能上海上学,住的不错,物质来源是什么?靠做记者、靠写软文、靠卖货?有点悬浮,导编自己应该是最懂搞文字创作这行的艰难的吧。将物质条件设计的再差点也可以允许的吧。
第三,需要少点金句(真心建议),尤其是借小朋友的嘴说出来的。不然会让人感觉“输出感”太重。
第四,如果无力顾及或者想要回避阶级等某些问题,就不要在影片中似点非点地说些“父权制”“结构性问题”这样的三言两语。说的太简单,太轻飘飘了,反而有误导性。父权还是强权?“结构性问题”那目前有没有问题的结构吗?如果初心不是很想让大家看完用大量篇幅讨论《政治经济学》,可能最好不要说的这么似是而非。
总体来讲,导演年轻,稚嫩,但有想法,有表达欲,很值得一看。
不管表达的是不是满分,有没有缺点。
首先是——要表达。
要表达。
语言是赐于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少数人的“成功”
短评字数限制实在太少了,只好写影评。从整个影片的完整度来看还是不错的,各方面都可圈可点,商业性拉满,主角的演技很细腻,剧情设计比较完整,配乐还是一贯的印度色彩。从故事来说吧,引发感慨的地方太多,一边看着一边时不时停下来思考。首先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