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家庭的迷茫困顿、挣扎求生到一场舞会上的参与者的五味杂陈、七荤八素,进而勾勒出一个时代的众生相,这是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和落足点。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阶层之间呼之欲出的矛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欲望,时代更迭必然面临的阵痛与迷茫,或者激情与骚动,通过诸多细节形象描绘。
那些大时代下的小情绪,小人物身上大时代的烙印,水乳交融。
实在太喜欢这个结尾,含泪的微笑,那是经典悲剧的程式,Show must go on,那是芸芸众生的程式。
不知道当初亦舒在创作《伤城记》的时候,是否从这部电影中取经。
虽然因为年代久远,那个时期的日本电影里,无论男女演员,演技凸显生硬,失之于形式化,有种中国译制片那个年代配音的「郑重」感觉,然而正是这种令人有些「不自然」的表达,反而将电影无端笼上了一层戏剧的滤镜与光辉,显得倍加苍茫厚重与滋味悠长。
何况一看到原节子那莹润明朗的面庞,以及眼中淡淡酝酿的泪光,便舍得将一切都原谅。
「光风霁月」这样的词语用在大多数演员身上,总归是too much了,但是用在原节子身上,交关妥当。
在资料馆看一部古早的日本片,从头至尾的吱吱声响,做了梦魇般的背景音,然而正是在这种「不适」与「怪异」当中,仿佛捕捉到了几分小学时候看集体电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