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位刺秦高手长空、残剑、飞雪的死因,提供了三个版本的刺秦故事。诸版本的共同之处在于画面都很美,长空每次都要目哀而死,章子怡的如月每次都要为情勃然动怒。

第一个版本由剑客无名提供,他自述利用爱恨纠葛与人心缺点对三人进行逐一击破。在这个版本中我感知到的是水,二人雨中听琴意念对决,剑声,水声,铜钱声。剑花较水花快。残剑飞雪则着浓烈的红衣,象征情欲,这我看了影评才留意;自己看是感觉这俩人都有种太文艺的癫邪之气。飞雪快意明亮,眼波微动时,很好地诠释什么叫目如秋水。她行武胜在驭气,广袖能舞,意境恢宏,但恨杀残剑的一刻,使用的却是毫无技巧的捅刺,如爱恨最为露骨直白。

第二个版本由秦王提供,他依据对残剑心胸的认识,讲述了一个色调主蓝(如前所述,色调和情感的对应是由豆友点醒,我事前没有主动联系)的理性版本,主题是舍生取义。残剑飞雪的前后事很好哭,残剑和无名凌波微步的那一场祭奠对决戏当中,为一滴水止战的桥段更让人心颤。这可能是有人吐槽无厘头的点,但非常打动我。如果说第一版本是无处不在的水,爱恨横流;那么第二个版本很干燥,理性和清明的主线之中,不多得的泪与水珠恰好是点睛之笔。个人很喜欢这个版本,它的逻辑也是我能猜到的范围,不过未免要说秦王的“捐献”等等解说实在有点好笑哈哈。这个严谨不失唯美的故事由他讲出,感觉很是艺术,但大概也代表了他对这一对剑侠的理解和敬重,所以应不违和。

第三个版本由现实提供,反转在于高手残剑心有天下,故不刺秦,有意功亏一篑,故而飞雪与之生三年嫌隙。这个版本就更沉重一些,因为角色反复地死让我有点疲倦。其次这种天下价值观让我有点质疑,这也是减星的原因。残剑的价值观是七国混战不休,不如任秦国早日主战大统。片中认可这个价值观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残剑,实力上十步杀一人 刀剑丛中过 锋镞不沾身;另一个是秦王,权力上我为天下主 我爱天下人 故戮天下人。其实还有第三个,决意刺秦的无名在最后被天下大义价值观说服,他的下场是被正法而死。不过他希望以死谏的方式说服秦王牢记剑道无杀戮的最高境界,也算是一半遂愿了。把自己和他人上升到一个可牺牲的抽象存在固然更易超然。但是这种止戈为武的道德观是种赌注,其自信来源于后人来自历史末端的事后诸葛视角。选择以战止战,主动替天下人选择让步牺牲,是太宏观的视角,但是哪种战局中牺牲最少恐怕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和道德题,肉眼微观,个人更倾向谨慎的选项。

除了这一点外都很喜欢(还有一个可能的缺憾是,众臣劝杀的台词有点太冗俗了,但是表意清楚,可以理解),三年前殿上决斗的色调乍一看是略塑料的浅绿,观战几分钟后感觉导演想表达的可能是玉,也许在他的理解中,君子如玉,所以有宽和大义。二人在帘纱中纠缠隐现,风动处意境轻扬缥缈,秦王寻残剑而四处不见,蓦然回首,那人笑意幽微,竟有点宛在水中央的意味……嗯。正如把政治道义化了,导演把所有的杀伐诗意化了,包括戈壁的旌旗蔽天连阵都是很中国画的呈现方式。所以除了扣掉的一星,美学设计让我的观影体验基本舒爽。

喜欢新武侠片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导演们往往把它整得很写意,点到为止的含蓄与一剑诛心的力度兼具,故事的背景画面又保持着始终如一的艺术性,山水无情,天地亘古,人在其中爱恨情仇苦战又休,递给观众的目镜即观世音垂目慈悲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