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好东西》,写了一些随想,我认为这是一部有佳句无佳章,最后结尾比较拉胯的一部电影,但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值得说说。
优点显而易见,先说缺点部分。宏观来看,这部电影试图讲述如何从思想上解放女性,但最终做成了女性解放样板戏。这种强行灌输式的“样板戏”行为是一种假象,它像男流电影一样可怕,就像小孩学抽烟这一行为彰显自己是大人一样,这部电影如何表现解放女性?他们能想到的就是,大女主就应该飒爽,矮化男性,约炮,上床,拼事业,这些刻板行为能上的都上,才能彰显自由女性,仿佛不这样就不是自由女性一样。这同样是革命样板戏行为,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不自由。并且已经是西方玩剩下的渣了,换个彩色的包装,迷惑本地女性而已,并不是高级的女性主义电影。等于是因为要反对爹味电影,所以创作出了一个妈味电影。新拳打旧靶。
这部电影前半部分表演活人感很足,但当他真的进入到故事核心的时候,主创团队完全没有能力到达他们所希望的深度,演员的表演失去活性,台词已经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了,而是主创穿着他们的皮开始直接训话了。
当所谓的男流电影里让男演员演娘炮来制造笑点的时候,这部电影里同样有女演员在假装女同性恋制造笑点桥段,其实是另一种权利失衡,然而在这部电影的语境下,导演竟然完全没有意识到。宋佳要演出女T的男人味,就像廖凡要演出娘炮的女人味,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既然要平反,弱势群体之间,就不要搞二等歧视了。
小孩姐角色的表演是灾难级别的,导演显然缺乏对孩童演员的把控能力,最大的问题是,后期的小孩姐不说小孩话,台词创造太书面语言,主创急于制造金句,以至于大家都在尬词,让角色丧失了活性。小孩姐本身作为一个功能性角色,她要负责的任务非常重。既要扮演纯真的象征——问出导演想要引出的议题,还要扮演女性观众潜意识里那个小女孩,以便影片中成人角色直接与观众内心小女孩训话。又要负责当对照组——纯真对照世俗。还要完成一个心理治疗任务:告诉有心理创伤的观众(和另一个有创伤的女二)女性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应该怎样被正确对待。还要负责隐喻成面对出柜的女同性恋者,接受鼓励。这么重要一个角色,导演并没有让她演到及格线的水平,与成年演员的对手戏中,多次差点脱线甚至直接脱线,这是导演和选角的责任。即使是前面铺垫的“女鼓手也会很帅很飒”,最终也没有在画面层面上实现。
从象征与隐喻的层面讲,导演让最后的升华落在小孩姐的成长弧光上是没问题,但是从表层故事来看是有问题的,因为她不是第一主角,所有的问题没有在她身上收束,每个角色的困境也没有在她上台表演之后才得以解决,所以故事的结尾本不应该落在他的身上。电影应该首先完成A故事,再完成B故事。这是主创团队直接照搬了美式青春片的套路。问题还在于,他们竟然找不到本地化的角色成长路径。
关于本片的男性角色,那可谈的可就太多了。还是前面所说的,你能明白主创是想要什么:逐一跟男性电影叫板。你搞雌竞我就搞雄竞,你物化女性彰显男性雄风我就物化男性,我还要男人自我物化、自我矮化。当你说女人不能上桌吃饭时,我就要男人亲自把女人让到主位上。甚至不避讳多次指出男人是脏的、恶臭的、可有可无的。你说女人要向男人臣服,那我就要男人直接向女人磕头。磕头的声音不对、脑袋发出的声音不对,还得重来。可以说是非常狠了。我甚至想说,这是一部恶搞男流电影的女性电影。
甚至男人的觉悟也是可悲的小丑行为,是“中医也治不好”的另一种病。赵又廷的角色讽刺了一部分男人是假女权,真虚伪,打着女权的旗号来试图重新接近“觉醒”的女性,但从未真正想了解她们。当他所代表的男人满口女性主义理论(口号)的时候,他在女人眼里就是个小丑,而当他真正开始阅读宋佳写的文章,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尊重、对待女性的时候,他才值得一个好评。而且这个好评,还必须是那个检验合格的男人给的。男德也要互相监督,代代相传。
影片中还表达出“去男性主义”的意思,而不是改造男性。影片还多次喻示女人应该“放弃幻想”,男人无法改造,前途是悲观的。(影片中通过多位创伤经历的女性角色,共同塑造出的“完美未来女性”的代表——小孩姐,直接提示了这一点),直到女二告诉宋佳,男人还是很“好玩”的,是可以玩玩看的。
但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毫无希望,当男鼓手表示他的经验都来自A片时,宋佳说可以再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有趣的是,当年脱口秀演员杨笠在台上讲了一些“冒犯”男人的段子,导致男人群起攻之,网暴这位演员多年。那为什么此片如此辛辣,骂男人更狠,但却没男人疯狂攻击这部电影呢?并不是因为他们变得大度了,而是因为这部分人没看懂他们被骂了。
有佳句无佳章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