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喜欢中校这种处处是不完美但又刚强的形象。但与此同时,我又觉得对于他的“缺点”的塑造太模式化太寻常了,这导致他尽管有多面,但整体形象仍然过于模式化——一个暴躁、色欲重、刚强、果敢的军官,太常见了。
2、但话说回来,我觉得中校这个人物在创作的层面上看最有光华的点在于他能随时滑入舞池跳探戈的浪漫和任何事都不管不顾的纵情,片子给他加了“仿佛什么都看得见的盲人”和“闻香”两个点,放大了这种光华。这种光华让这个形象不平庸了。我看到一点真正有审美高度而非只是人格高度的东西。一点属于美学而不是宏大命题的东西。
3、补充:他的脆弱也是光华之一。
4、学生的形象也太模式化了,他的故事、人物几个词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作为第二主人公不该塑造得如此工具化;
5、“当下的快乐其实是他自杀前的快乐”是情节上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个关键点在“抖”出来之前可以铺垫更好一些。
6、我感觉比较好的是,中校和学生是互相影响的,而不是单向影响,片子也不是只着力塑造一个形象(虽然只有一个形象有光华);
7、最后的结尾有一些励志片的感觉,我想不到怎么改会更好。好像改别的很难把男学生这条线故事圆回来。但我的直觉是:最后一段为人称道的演讲作结尾,把整个片子的表达矮化了;片子更应该着力的是中校的浪漫、纵情和脆弱,而不是男学生的“原则”。结尾太重要了,用后者作结尾显然放过了升华的机会,总体来说是很平庸很商业的一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