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白彼得,或者彼得所代表的这类人为什么总要得寸进尺。
孩子丢了,没有人责怪彼得,根本没有人会责备他,玛丽莎和彼得都受到打击,彼得抱着头陷入情绪崩溃,玛丽莎关心他想要过来安慰,结果被迎头指责,为什么不仔细确认短信号码,为什么没有及时储存家长通讯录,为什么没能尽到母亲的责任,更仔细,更无所不能。
事实是,彼得把照顾孩子更辛苦更繁琐的责任,推给玛丽莎,让玛丽莎承担更多劳动。玛丽莎做好了99%的事,一次疏漏就会被丈夫拿来贬低。而丈夫呢,不做不错,不做任何事,手机里没有存任何家长的号码,也不负责安排接送孩子,什么都不做自然永远不会犯错。
彼得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无数次把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推卸出去,已经占尽便宜,装出一副他非常想分担的好父亲形象,一脸无辜让玛丽莎告诉他该怎么办他照做,实则让玛丽莎边带孩子边抽空翻阅育儿书籍,吝啬地不肯帮一丁点忙,还要在玛丽莎和孩子失联无比愧疚自责的时候,非常鲜明地把锅甩出去,扣在玛丽莎头上,一定要站在受害者的位置,指责别人是犯错的罪魁祸首。
明明整件事需要被指责的只有绑架走孩子的人,甚至看到后面会发现连她都不需要指责,唯一黑手就是这个跳出来要把身边人全都变成过错方的,完美受害者彼得。
彼得和弟弟妹妹的关系也是。最先察觉到不对的点,彼得主动跟警方说起,妹妹莉亚小时候意外害得弟弟布莱恩残疾,布莱恩不是天生残障,都是莉亚的错。
好熟悉的句式啊,而如此熟练使用这个句式,一次次先人一步将罪责牢牢推卸到别人身上,充满责任感,任劳任怨为重要的亲人收拾烂摊子的,彼得,又是彼得。
编出一套重复数十年的“真相”,乍一听似乎很为莉亚开脱,说她是无心的,玩得太开心了,六岁的莉亚追着布莱恩跑,四岁的布莱恩绊倒了自己意外摔成重伤。而彼得在厨房听到尖叫声出来,看见躺倒在枕头堆上的布莱恩,还以为是在假装受伤,可是靠近挠痒布莱恩没有像往常那样醒来。
彼得对布莱恩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也在不断试探布莱恩的记忆,试探他是否真的什么都不记得。
六岁的莉亚吓坏了,嚎啕大哭去找妈妈,满心以为是自己害得弟弟摔倒,从小背负这份沉重的罪责,有药物成瘾问题,稍微发生点什么糟糕的事情,彼得就理直气壮用那种“都是你的错”的眼神,隐隐含着逼问和谴责的,注视着妹妹莉亚。等待她的招供,等待她又一次坦白自己犯了怎样愚蠢的错误,有心或者无心,都无关紧要,毕竟她就是这么一个人,时不时就会惹出大乱子。
生活里有这样一个随时可以指责的人,是不是会过得比较轻松?
直到天崩地裂的第五集,走过路过都要停下来瞅两眼堪比甄嬛传滴血认亲的顷刻间情势翻转,布莱恩发现彼得向他说谎,隐瞒了神经外科医生的答复,只差一点就抹消了布莱恩接受脊椎手术的希望。
布莱恩坐上轮椅,是的,哥哥彼得从来见不得他坐轮椅,哪怕布莱恩长年忍受使用拐杖的痛苦,为了减少痛苦不得不吃止痛药又要忍受想要呕吐和昏沉的痛苦,永远陷入在痛苦的漩涡,只为了满足彼得的施恩欲,彼得开玩笑似的说出的恰好也是他的真心话,照顾这样痛苦的布莱恩让他感觉良好。
当面对质连布莱恩都没有想到,彼得无意间说漏嘴,说出谁也不知道的细节,也是当年十岁的彼得才能见证的细节。他从来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待在厨房,莉亚跑在转角后头没有看见,彼得走过来想要逗弟弟布莱恩玩,伸出腿绊倒了布莱恩,这一下恶作剧让布莱恩从此变成残障。
轮到彼得接受“都是你的错”光波,这时候彼得说什么,说他当年才十岁,他太慌乱失措没能及时坦白,而莉亚又过早承担起责任,顶上这口黑锅,他没有说谎,充其量只是没有说出真相。
彼得十岁,可是莉亚才六岁!
如果只是这样,如果仅仅停留在当年的怯懦不敢站出来承担责任,那只是一桩孤立的悲剧。可是在之后呢,这么多年里不断重复,将莉亚钉在成瘾人士的耻辱柱上,暗地里阻止布莱恩的脊椎手术,彼得一次次潜移默化施加给莉亚和布莱恩的,人造的悲剧,将弟弟妹妹整个人生都变成自己站在道德高地表演高尚的舞台。
如此怯懦,如此恐惧承担犯错的责任,如此抗拒成为被指责的对象。理应知道这份痛苦,作为犯下错误的人内心将要承受的煎熬和忏悔,彼得侥幸逃脱惩罚,从被指责的境地脱困,为什么还不满足,反而变得格外激烈地指责别人。哪怕是自己犯的错,也绝对不承认,要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永远当好人,善良的,无辜的,总在无私照顾家人的。
因为犯错是弱者的行为吗?被指责就会损坏威严吗?还是说极端的自恋,对自我的怜爱和保护欲,不容许任何人来破坏。将自己的优先级放置在最前,口口声声宣称爱孩子,实际把麦洛装进后备箱,就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脸,再丢下小孩孤零零一个,避免被发现是他将小孩偷送回来,也是为了撇开谋杀勒索犯的嫌疑。桩桩件件,全部出于为自己的打算。伪装出来的模样又非常了解和通晓正常人对道德观念的要求,不是不通人性,而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路径。
我不觉得彼得有什么特别,极端,或者夸张。顶多是有些凝练,提取这些特质,再加上剧情设计又最大化发挥这些特质。现实里存在,并且和这样的人相处过,很难不感到熟悉的窒息感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