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水饺皇后》,不由会想起去年那部《出走的决心》,都是让人从心底感动的“女性传奇”。
刘伟强导演在这部新作里,是真的奉上了一颗真心,做到了“情真意切”四个字,刻画出无私、真诚的互助戏。用朴素的叙事和滚烫的情感,让我们代入一个女人的人生史诗,同时也是一群女性互相托举的群像。

马丽也是演得实在太好,完全洗脱此前的喜剧表演。她诠释下的臧健和,太像我们这代人的妈妈了,由于时代的原因,必须直面“上一代女性”的普遍困境。她们都是那么忍辱负重,那么善良,但如果有人敢动我们一下,她就会冲上去和人拼命。无论遇到什么逆境,都咬牙坚持下来,用血肉之躯与命运搏斗。
故事始于70年代,来自山东的一名女护士臧健和,带着她的两个女儿,被夫家狠心“抛弃”。把“抛弃”加上引号,是因为在她的言行与内心中,这次出走反倒是一次觉醒的机会——“不是你丢下我们,是我们不要你”。她带着女儿抛弃夫家,走上独立的道路,来香港谋生计。

香港比内地经济发展快,赚钱机会也多。但不会粤语、差点被当成“偷渡客”、没有当地文凭和执业证照的她,根本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一个女人拉扯着两个孩子成了“港漂牛马”,想谋生绝非易事,难度甚至达到了地狱级。
她租住在几平米大的“棺材房”,邻居动一下的声音都能听得到。早上4点就要起床,去医院打针,不间断地洗碗、倒菜,晚上23点后还要在刷电车。只有这样,才能勉强维持基础生活,负担两个女儿的开支。她一刻不敢停,早出晚归、每天睡不够4小时,但这日子显然难以为继。一次意外摔倒,她伤了腰,还查出糖尿病,老板以耽误工作为由把她炒了,就连上个月工资都耗时很久才争取回来。
一切重新归零的臧姑娘,迎来了第二次觉醒的契机。她知道再找新的工作,无非是陷入又一次循环,只有成为个体户,才能一直自食其力。于是她把继承自妈妈的“水饺绝活”重新拿了出来,推着小车到湾仔码头叫卖。为了拓宽销路,她听取各路意见,改良成适合香港人的口味,又打响新的招牌名声。

从活得没有尊严,到逐渐上道,她在这些年间遇到一个又一个善良的贵人,也转向了人生的第三次觉醒。在事业有了起色后,她依旧坚定不移地靠自己,专注开拓事业,不恋爱脑,不靠男人。就算喜欢朱亚文演的男警华哥,她也会在权衡利弊后,清醒、大方地说出“祝你幸福”。从此,她的品牌发展一发不可收拾。
电影的前半段很苦,后半段很有韧劲,同时又很有春风化雨的情感表达。女主原型“水饺皇后”臧健和,事业上道后依旧坚定不移地靠自己、不弯腰,遇到任何事都见招拆招,坚守原则,终成“水饺皇后”。一路看下来,不仅会感动于她那份孤勇的骨气,也会感动于女性间的情谊。

所以之后臧姑娘开工厂后,招的都是女员工。尤其是看到大家一起吃汉堡时,一个个年龄各自不同的女性围在一起的画面时,那一刻心底有说不出来的感动。在“重男轻女”观念还很主流的时代,她在当年受尽委屈,如今以身作则、托举别人。
与此同时,还有一代又一代的“代际女性托举”。臧姑娘用自己妈妈的技能谋生,托举着让两个女儿获得了更自由、更有选择的人生。母亲用尽力气争抢的每一次,都是为了女儿能在人生路上顺一点。这种托举最终会改变新一代女性的话语权与命运走向。

觉醒与托举,是我们当下谈到女性时,绕不开的两个词。很庆幸能有这样一部绝对真诚、真心实意的电影,让人看见——臧健和的人生,以及那些与她类似的独立女性、坚强的母亲的人生,凿出的是一条血路,也是一条充满善意与爱意的路。
是啊,人生从来不是被赐予的、依附的,而是像她那样,从泥泞中一寸寸挣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