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没有刻意地煽动或者批判某种意识形态,而是以很平静的视角描述了大量的事件。这些事件如同数十座连在一起的小丘一样,起伏明确,但连贯如一,过渡自然。

但在这些平静的视角下,即克制的摄影机运镜方式,却蕴含巨大的能量和极其丰富的信息。很多个镜头似乎像是巨人一样站在高处向你述说:“我阿方索,就是电影大师。”

拍摄长镜头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是高昂的,人物调度上也更复杂。但在宏大的场面下,长镜头的使用更是能凸显这种克制的可贵之处。通常来说,当电影设计了一个宏大或极多细节的场面,影片会增加许多中景或者特写以展现这些“成本”,否则就是白花钱了。钱花出去了,不能不让你看到。

但在《罗马》里,钱花出去了,看没看到是你的事。医院、产房、革命、道场、婚礼、或是海滩等等… 一个镜头走下来,好像导演根本不在乎这些成本花得值不值,因为细节是服务于整体叙事的,而不是用来炫技炫富的。我好像在远观一座亿年伫立的雪山,看不到山中的变化万千,却能在这具冰霜的面庞下体会到庞大的社会变迁。尤其是最后海滩的长镜头,让我无语凝噎。

我一直幻想着拍我的童年往事,记录一段或许更为血腥煎熬的时间,只是不受动荡的社会背景影响。我的故事仅存在于个体的连接之中。某日将来希望有机会得以实现。

看的时候我还在想,这样的片子肯定很受巴赞喜欢。但巴赞那个鸟人,配不上对这片子品头论足,没有任何资格写作,否则只是一种对电影的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