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月10号下午结束最后一门药理学考试,晚上和朋友聚餐时谈到下学期就大四了,过完年要提前回学校准备考研,毕竟大五实习的时候时间安排并不自由。

11号在回家的火车上看到之前一直在关注的在武汉发现的不明原因肺炎出现了死亡病例。当时虽然说已经排除了SARS和MERS,但出于专业的敏感,觉得可以与前两者并列,一定不简单。

但回家几天后,在一片舒适中迅速淡忘了这件事。

直到1月20号晚上10点多,钟南山前辈肯定新型冠状肺炎存在人传人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作为医学生一下子就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于是半夜给亲友发信息,让第二天尽快买口罩。

一开始和父母说起戴口罩的必要性,父母还挺抗拒的,认为没有那么严重,无论如何也不会传到我们这边的,觉得我戴口罩有点矫情。

23号开始武汉封城,湖北封闭。班主任在班群开始提醒所有同学不要随便外出,加强个人防护。当时一个湖北的学妹问我会不会延迟开学,我告诉她我们会如期见面的,因为当时我乐观地认为疫情只是暂时的,应该会很快结束,毕竟离开学还有一个月呢。

在24号学校发布《告同学书》,要求进一步遵守相关防疫规定,并明确告知在未接到返校通知前,不允许擅自返校,具体返校时间待定,并要求每天在企业微信打卡报平安。

之后全国疫情地图如同“吃鸡”里面的毒圈一样不断扩大变红,最终在26号学校所在地也沦陷了。班群开始统计是否有去过武汉的同学,并明确通知学校将延长线下开学时间。父母也终于快手、新闻联播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开始重视防护。

虽然那时已经是春节了,但所有人都被禁足在家,没有丝毫的节日氛围,往窗外看去只有灰蒙蒙的天空宛如大型浮雕般低垂在城市上空,却又被光秃秃的枝桠分割的支离破碎。

大家每天在家里刷着手机,吃着年货,心安理得的养膘,但看到疫情地图上每天新增的病例数又让人觉得自己幸福的那么不真实,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其实格外值得珍惜。

与此同时却有太多的情绪从互联网溢出,是武汉红会的糟糕表现,是李文亮医生的不幸离世,是炒上天的口罩,是被抢购的双黄连,是钟南山前辈憔悴的餐车照,是云监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落成,是张宏文医生迭出的“金句”,是那一个个逆行的白衣身影。

被反复撩拨的情绪随着舆论起起落落,没有人意识到自己只是信息的附庸。

过完年教育部下发“延期不延学,延期不延教”的通知。我们学校先是给我们安排了两门和医学毫无关系的录播课,虽然知道是形式主义,但因为计学分,所以还是刷完了。后来又根据疫情变化,安排两门疫情防控网课,甚至在“病毒是从实验室传出”阴谋论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马上又安排上了实验室安全的网课,一度觉得自己学校求生欲真的很强。

2月17号我们在线上正式开学,直播中突入镜头的猫和老师家小孩子的声音,都成为过课堂中的欢乐时刻。由于体育课也是线上考核,于是囤了几个月的膘在镜头下终究被曝光了。

但我们总以为网课只是暂时的,线下开学是迟早的事,教育部也曾经发文医学院校和毕业年级可以先开学,而且学校也给我们准备了开学大礼包——期中考试。但国内陆续又爆发出零星的疫情,开学被一再推迟,直到宣布期末考试在线上举行。

与此同时,我们的课外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社团运营几乎停滞,一切都需要下学期重头开始;喝着啤酒,吃着烤串的校园夏日生活也终究成了一种卑微的念想;还有疫情期间长久异地,最终未能见面就分手的悲伤在朋友圈更是屡见不鲜。

但学校却不乏暖心之处,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了资助;宿管阿姨为大家晒了被子,辅导员为大家包邮来了课本和衣物;有同学反映长期居家,和家人矛盾频发,心理工作站老师进行线上的咨询疏导;辅导员每周对就业、考试、学校的近况进行线上的直播答疑,同时鼓励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抗疫行动。有人成为社区的测温员,有人去在线辅导抗疫人员的子女学习,有人通过文字、视频的方式去鼓励大家迎接春暖花开的时刻。

自己也有幸成为一名在线医疗顾问,为网线另一端的陌生人提供基础的疫情防控建议和心理疏导,希望可以用专业的知识去安抚他们的恐慌。在回复他们的过程中我可以隔着屏幕感受到他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敬意,甚至是羡慕。

春天在网页间不经意地就翻了过去,回过神来,夏天已经茂盛起来了。

六月来临的时候,院系通知大部分科目会举行线上考试,实操内容需要自己找家人作为模特,录制视频发送给任课老师进行评分,实验课则通过“医学魔课”等线上平台完成,但部分试验、见习较多的课程则选择下学期开课和考试。

高中好友基本都是四年制专业,这个夏天都进入了考研复习阶段,但时常找我倾诉他们在家里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的苦恼,在安慰他们之余,自己也会有一点小确幸,学医五年制为自己多了一年的缓冲时间。

之后国外疫情愈发严重,网络上依旧演绎着魔幻时刻,我们见证了美股的四次熔断,也经历了277事件和B站后浪演讲之后的喧嚣,所有微博热搜下面都充斥着戏谑、争吵、谩骂,在某天突然就厌倦这种裹挟着太多情绪的是非之地,于是卸载了微博,认真备考。

考完试,人生中第一次在家迎来了暑假,然后回顾这半年,感慨颇多。

尤其是自己学校附院的几十位老师先后两批赶赴湖北武汉,负责江夏方舱的医疗援助。回来后在直播中骄傲地讲出他们做到了“零死亡、零转重、零复阳、医护零感染”时,那一刻内心被极大的震撼到,觉得“与有荣焉”。

原本对学医并不喜欢的我,忽然开始爱上了自己的专业,想到自己如果已经工作,自己也一定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去勇敢完成属于自己的使命。

因为我相信正是她们平凡工作的量变,最终才会汇聚成了中国抗击疫情成功的伟大质变。

人生最大的命题莫过于生活还要继续,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在这半年,我曾经绵密的情感和和浪漫的想象都在逐渐消逝,自己的路途在不断清晰,也在不断被固化。

我常常想,或许有一天我终将平凡,但绝不能平庸。

被时间锚定于此,不知道何种姿势才称得上优雅,但记得师兄写的一段话:

“我没有好的答案,只是觉得攒够资本是对的,在专业上勇猛精进是对的,学本事长见识是对的,交朋友请客是对的,剩下的,交给时间和概率。”

努力永远是种美德,优秀才是成熟的底色。

今天我们似乎又到了一个历史的节点,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自身都在内部蕴含着巨变的因子。而我们这一代新青年必将在这个时代的的浪潮里接受命运的沉浮,勾连起生活的轮廓,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但生命的意义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