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度过怎样的人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宫崎骏作品。宫崎骏以往的作品剧作工整、形式统一,而且大多能让观众提炼出向善向美的中心思想。它们当然是美好的作品,但我却不能信任真空的、过度的美好。更不信任这是创作者灵魂的真实面。
这部电影一反宫崎骏电影的惯例,以一场火场噩梦为开端,死亡和痛苦笼罩着真人,母亲葬身火海,身处战争的阴霾之下,对真人来说是一种内外交困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搬家后的真人是一种抵触的姿态,关于拿石头砸自己那场戏,是非常具有心理暗示性的,带有宫崎骏个人表达的,同时也很重要地揭示了真人的性格,一个选择用可控的自残方式宣泄压抑的人物,一定是严肃的,内在紧张的人物。“用石头砸自己的头”在日本战后文学中是具代表性的一个隐喻,是他们对二战之前军国主义的政治宣传的反思性讽刺。在宫崎骏的少年时代,很多日本作家都写到了这个共同的时代民族记忆——童年时外界的文化植入显然会成为一生的记忆强化。
这部电影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噩梦式的剪接逻辑贯穿了整部电影。从开场的火场噩梦的蒙太奇,到抵达乡下后,窗外多次闪现的鹈鹕,真人梦里与鹈鹕对抗,醒来后衣柜里的棍子断裂,都是一种无特定逻辑的噩梦式的剪接。真人瞥见夏子进入森林的一幕,也像梦一样模糊。也正是这样模糊的一瞥,带动他进入奇幻世界,与宫崎骏影片中以往的奇幻冒险不同的是,作为冒险的主人公,真人在这段剧情里几乎没有心理上的、情绪上的变化。这也是一种梦境逻辑。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做梦时,在观察自己在梦境里的行动时,会发现我们的外在表现是几乎停滞的,被梦境拉着走的。还有比较明显的一点是,梦是悬置逻辑的,逻辑空白的,这部影片中很多地方并没有强化逻辑的解释,比如为什么进入产房是禁忌,这是真人的一个目标性事件,按照常理在剧作层面就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宫崎骏以往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他是一个相对严谨的创作者,不太出现这种逻辑上的漏洞。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是因为剧作先天的无能,影片的过度设计导致逻辑补不上,那么观众就能感受到情节的刻意化、幼稚化和生凸硬造的中心思想。而《你想度过怎样的人生》没有试图做这些挣扎,它塞进去的元素如此之多,自然地拼贴而悬置逻辑的空白,这种逻辑的空白并不是为了凸显一种风格或进行实验片的探索,它内在的叙事逻辑更像目的不明确的展示,比如只出现一幕的《你想度过怎样的人生》这本书。它作为重要的片名,在影片中的出现并不承载关键道具、主人公的情感动机的作用,而仅是感伤的日常一幕:母亲去世后,某一天孩子发现母亲在这本书上的题字,落泪。作为完整剧作的反例,它的出现没头没尾,上下不接。另外,这部电影的很多画面具有一种邪性,残酷性。也正是因为这些缺乏外在动机的画面,才更像是精神化的,私人性的,噩梦体验的,童年记忆的自然的部分。比起一部工工整整的作品,我更喜欢真正有原创性和生命力的东西,会让我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