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死亡教育,更加丰富、复杂的剧情结构。一个家庭失去了儿子,一个家庭失去了父亲,两块残缺拼图的连接。
在属于生者的聚会上,逝者始终在场,并在最大程度上定义着现实。因逝者而残缺的生活与心灵,最终又凭借逝者而得到修补,他们寄宿于情感和记忆中继续存在。但是,归根结底,我们仍要在生者间生活。
遗憾的是,我们太习惯于留恋过去,在现实的枷锁中挣扎,我们在回忆中徘徊往返,然后从身边活生生的人旁快步经过,就这样匆匆地一步再步,步履不停。
日常生活的死亡教育,更加丰富、复杂的剧情结构。一个家庭失去了儿子,一个家庭失去了父亲,两块残缺拼图的连接。
在属于生者的聚会上,逝者始终在场,并在最大程度上定义着现实。因逝者而残缺的生活与心灵,最终又凭借逝者而得到修补,他们寄宿于情感和记忆中继续存在。但是,归根结底,我们仍要在生者间生活。
遗憾的是,我们太习惯于留恋过去,在现实的枷锁中挣扎,我们在回忆中徘徊往返,然后从身边活生生的人旁快步经过,就这样匆匆地一步再步,步履不停。
一如既往的管弦乐,一如既往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记忆中主观镜头下的婚礼,作为无视觉之记忆的鸽子飞羽声,初返波兰时远方的教堂,辽阔的大地和繁忙的农业,空中的群鸟和地上的恶徒,以及那震撼的一枪;这是一个关于平等的高度戏剧 ...
老法官完成了“复仇”,沉浸于求真和掌握真相、亲手审判的权力感,这种态度向深演变,就变成了他的罪——虚荣。老法官和学法的大学生异体同构(“两生草”?),他们都被女主角拯救,遇到女孩的法官将相信人性,选择博爱。象征无处不在,破碎的酒杯、 ...
美之极致。第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镜像电影的开创作品,《两生花》。暗黄色、绿色的色调,仿佛永远处于日暮之时的世界。情爱之迷乱,生命最后一刻的主观视角,旋转的交织,咏叹的调,敲打灵魂的背景音,视听之极境。永恒的镜像,通过窗户、镜子、眼镜 ...
先说问题,高强度的争吵令人颇感疲惫,最令我困惑不解的是郭海波为什么不带着女儿离开,如果爱女儿,便不必让她忍受自己曾遭受的苦痛,又或者沉默地在女儿身旁,折磨母亲的同时也让母亲折磨自己是她不得已的选择。楼上邻居女儿和主角独白的片段有些刻 ...
战争中个人是履行国家意志的工具,但他们归根结底是人,有喜怒哀乐和自己的苦恼和理由。历史用巧合反驳了时代,虽然孤证不立:妖魔化宣传的破除是前提,可用的语言是必要的,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坦露是关键的,文化的差异造成隔阂但也成为交流的资源。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