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吐槽,这部片子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它是那种会让人感觉“还是老一套”的那种电影。故事、剪辑不够好,整体看就是不太行。以下仅代表本人观影后的主观印象。

1.混乱而过于频繁的时间节点,时间节点的过频出现,完全让人无法入戏,节奏过于紧凑,就像你要这一篇3万字的论文,老师却只给你一张A4纸。完全不必塞得那么满,尤其那段钟表内部穿梭的片段,我一脸黑人问号,喂!这是变形金刚串场了么?

2.流水账式的故事展现,每一段故事都整齐的像是一篇枯燥的流水线日记,我仿佛知道了bug的阿甘,猜到了剧中人物下一步要这样这样。Oh!Come on!

3.精致却诚意不足的服化道,服化道对于营造现实感和沉浸式体验是格外重要的。他们的衣服太新了,可能是为了节约成本?不了解为何现在这些影视剧不把服装制作成符合当时情况的样子。

4.画面和打光真的不用那么美,个人感觉一部电影的名场面有3-5个就行。有些画面没必要做的那么精致,太精致反而令人出戏,过多的刻意的精致并不会让人感到舒适。

5.主角戏份多而不实,配角沦为龙套。主角拥有更多戏份我可以接受,但是成长曲线并不突出。配角戏份太少,感觉基本都沦为龙套,几乎都靠主角在撑着演。白客的那个角色很僵硬,给我感觉是硬插进去的一个桥段。

6.脸谱化,国民党还是那种愚蠢又自大,浑身散发着邪恶之气,主角一方就满脸的慷慨激昂,正义凛然,脸谱化是对形象塑造的偷懒行为。

7.夸张的演绎形式,更像是话剧上该有的演绎形式。多次的齐声喊口号,多次的群情激昂让观众有些麻木。这种场面应当作为经典时刻名场面进行精心塑造,而不是通过次数的累积渲染气氛。

8.台词方面,有些台词我觉得还是挺经典的,如: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国民党审问李大钊的那段我就不太喜欢,一听就是反派嘚瑟时会讲的言语,俗套又没营养。

9.重新定义极简风配乐,一首《国际歌》唱遍全剧。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滥用经典,这特么就叫滥用经典。几个大男人,还当着人家面唱,呸,我都关着灯,哪怕再配一首《茉莉花》呢,花点儿,花不了多少。

10.吐槽了这么多都是这部片子我不满意的地方,最后讲一下这部剧我最喜欢的一个桥段吧,是李大钊在被送往刑场前剪头发的桥段,当英雄烈士们一边笑着调侃着一边做着最后一次理发,周遭的国民党士兵一边黑人问号脸一边制止他们的笑声,可笑声仍旧不绝于耳。

那时我是入戏的,且情感很复杂,一方面感动于烈士们壮烈前的洒脱豪情,感动于他们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于他们身先士卒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则是被国民党士兵的反应所逗笑,你们这群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人,是无法彻底击垮我们的,死了一个我,会有千千万万个我站起来,如果这种觉醒是以生命为代价,那么我愿意作为开化思想的殉道者。

最后的最后,我想表达一下对这些革命先烈的尊敬和感恩,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愿意为了一个大众可能觉醒的机会而抛头颅洒热血,这种觉醒不是确定性的,而他们甘愿去“赌”一个未来。深刻缅怀为中华复兴付出汗水和心血的人民们,也希望以后的红色电影也能将红色精神注入到影视剧中,制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经典红色影视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