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以为又是一部家庭私影像,往后看,原来是极易和95后年轻观众产生共鸣的“奋斗故事”,导演选了两个很有反差又很典型的观察对象,他们从一所大学毕业,一个留在北方追梦,一个一路南下创业,一个是外向型E人,一个是心事重的女孩,两条奋斗成长线都很有看点,特别是观察记录时间又是如此荒诞抓马的三年,冲突感就更强。

北方那条线,你能看出男孩几年时间明显老了,那个无忧无虑在深夜街头唱戏的男孩没了,一个动不动就说自己快三十了,三十多了,一天天也不快乐了,拉个大长脸一肚子焦虑的小登出现了,追梦不成功,只能回家相亲,只能找个务实的工作,只能重复别人的人生,只能成为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

南方女孩线是更加感性的,仿佛也和导演更“近”,女孩的成长是更有力量的,是更坚韧的,是更有自我剖析的,要脱离原生家庭的力量感和信念感很强,要学习和成长的韧性很强,我们看到的那个女孩还是会哭,但明显强大了许多,但某种程度上,“强大”也带着悲情色彩,她或许也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我大学刚毕业那会也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愿意告别大学生身份,差不多两年之后才真正开始面对社会以及思考未来,甚至30岁了还要考回去读研,我也曾经变成了我自己最鄙视的样子,好在有些事后来想明白了。

我倒是希望年轻的孩子们能看到这部《浪花儿》,希望他们能更早想明白很多事,希望他们别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