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和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为什么说它“绝不会过誉”,“怎么夸也不为过”?

因为它“年轻”“生机”且“新鲜”。是叛逆的“新锐者”。

《叛逆者》这部剧没出世前我就很有期待,最关键的就在于一个“新”,男主演朱一龙算是大众圈的年轻面孔,导演也是此前籍籍无名的新导,他们一起带来了一个“新锐”的故事。

同为创作者,我太清楚想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能力和眼界,还需要莫大的胆识和勇气。

...

...

...

但其实在叛逆者之前,我很少看到有拿着十几年、几年前有相似题材的剧去贬低新作品,一些人所谓的过誉,也并没有从内容或者效果、主题上进行说明,说法居然是“不如xx”“xxxx才是永远的神”“xx是x题材天花板”“说它好是因为没看过xxx”等等。

这让我有点迷惑,难道我们现在不配再有新作品出世了吗?难道在千百年来都默认“文无第一”提倡“百花齐放”的观点里,偏生到了现在,竟忽然不允许一部有新特点的新剧得到赞誉了吗?

用过去否认现在,不再认同拥有未来,才是最匪夷所思的行为。

我在播出前怀着隐秘的期待,恰恰是我对这部剧中核心的新力量满怀希望,希望他们成为影视创作者中的“新血”,至少让我看到还存在有能力的年轻人在薪火相传的进行文艺作品创作。 而他们又都迫切的需要《叛逆者》这样一个证明,必然会倾尽所能、全力以赴。 所以在叛逆者因为非ip+新锐导演+新锐男主演的情况下,谁都不能吃准会如何,但我作为期待新事物的观众对它是十分看好的。 果然,他们完成的非常出色,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作为得到满足的观众,我自然爱惜他们,肯定他们。 题材不算新鲜,宣发也中规中矩。但主创们很明显的没有被所谓的“经典”和“套路”限制了身手,叛逆者这部剧,从主角到主题,都可以称一句:是“年轻”且“新鲜”的,它的“生机”也正在于此。

所以我给叛逆者和林楠笙的评价,都是“新锐”。他们如此年轻而勇敢,都是得以“跳出过去”的勇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影视剧就成了套路的连缀。

我有时候也会拉着叛逆者想一想 如果按照某种套路,主角不应当是林楠笙这个24岁从零开始(甚至可以说从负数开始)的毛头小伙子,而应当是有成熟特工能力的顾慎言。

如果按照某种套路,林楠笙应该在几集时便“改邪归正”“迷途知返”,而不是到了剧情三分之二还在“执迷不悟”,在南墙上撞的头破血流。

如果按照某种套路,每一个同志的死亡应该有价值,应该轰轰烈烈,重于泰山,每个反派应该死的大快人心,令人直呼罪有应得。但云伟的以命换命,老顾的诱杀,小裁缝的死甚至连回到老家的老板都保不住、依旧被捉回来拷打:这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了,烈士的人生有头无尾,甚至让人觉得无力。而几个反派死在了台词里,轻如鸿毛。

如果按照某种套路,林楠笙必然要和“邮差”纠缠斗争,他必然要用自己的天赋和能力一步步摸近邮差,而不是忽然转去做行动队长去一线抗日,对顾慎言态度微妙。

如果按照某种套路,男主角林楠笙的正义出击应当无往不利,但他却杀不了陈逆,也没能对上村净开出关键一枪……

如果这些“按某种套路”是某些观剧者的舒适区,那也不难理解一些人会嚷嚷什么“过誉”,因为他们早有的假设和预期,却偏偏撞上了不走老路的“新锐”创作者。

再说说朱一龙的林楠笙。

可以说,林楠笙这个形象,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更填补了隐蔽战线战士形象上的空白,他是一部分成熟特工的“前传”,是实实在在的“叛逆者”。 如果说之前的剧更多是在说“怎样做”,那么《叛逆者》讲的是“为什么”。

如果说那些精巧的故事是“传奇”,或势如破竹或峰回路转;那么叛逆者则是“史”与“诗”,走向诡谲不定且万丈波澜,是隐蔽战线革命史的一个缩影。

谍战是叛逆者的一个切面,但它野心远不止于此。

叛逆者在讲的,是为什么救国青年最终选择了我党,为什么只有我党才能救中国?为什么他们能如此坚定?以及战争的残酷与磨难。

在当下,能讲好故事的作品都寥寥无几,讲好道理、或者说思想的作品自然备受青睐。叛逆者我认为它能承载的,比它目前受到的夸赞还多很多。

因为能讲好道理的新作品,往往反应的是当下被认可的主流思想。 还记得我小时候什么都不懂,跟着看《还珠格格》,只觉得男帅女美,还买了很多贴纸;后来“反琼瑶”又大行其道,也觉得主角团实在是个个恋爱脑,不去承担自己身为皇族的责任;而再放到现在,其中的反封建、反父权、追求自由人性的浪漫又再一次受到了认可。

而叛逆者,我非常认同它成为当下新鲜采下的一个切片,一个标本,被保留下来。

它是“新锐”,既新鲜,又锐利。

《叛逆者》的“新鲜”处处可见:是林楠笙在最消沉无助时重新点燃的“自我觉醒”;是他把自己打碎重铸的“实践检验真理”;是“不要过于在意眼下的成败,每一颗子弹,都是我们不屈的宣言”的“持久战”,是引林楠笙和老顾离开送了衣服的老乡,是香港悄悄送药的老板,是“我是中国人,帮你们做的那些我不后悔”的蓝小姐——“兵民乃胜利之本”;是云伟以命换命杀死上官净的“群众史观”;是“我平等的歌唱女性和男性”,是林楠笙好强的母亲和独自抚养子璐的蓝小姐所表现出的“男女平等与女性独立”;甚至是明确和肯定果党对抗战贡献的自信与宽厚……

而这些,它并不是谆谆说教,振臂高喊口号,而是完全融入于情节之中,丝丝入扣。

我可以说,一些习惯看套路的观众的“不爽”的点,多半会在上面的主题和史实中找到答案。

也有些人说的所谓过誉,不合逻辑,实际上是对于近代史知之过少,却不愿意去探求了解。如此看来叛逆者或许有一些“失算”(胆子太大),过多的留白和不解释让习惯了跳看,倍速的观众不求甚解。

比如说为什么林楠笙心系救国、投笔从戎却加入了特务处,为什么女主是大金融家的独女却接触我党,为什么孟贼要在48年要求军衔要求回归……这些需要结合一定的历史常识进行理解,当然剧中也给了理由,但很多过于自信的观众显然觉得不能信服,于是因此生出了许多风波。

再比如说为什么让女主先撤离、不安排她与林楠笙周旋;为什么老纪不给老顾看林楠笙的照片做辨认;为什么冒风险也要锄奸王志;为什么不直接暗杀陈逆永绝后患……这些是我党的组织原则问题,剧内同样也有解释,但一部分观众依旧不肯听,于是又吵吵闹闹的回到了这个问题的争议之中。

而为什么陈逆不直接拷打顾慎言;为什么陈逆不直接拷打女主而是让林楠笙去顺蔓摸瓜;为什么陈逆被那么顺利的调走;为什么林楠笙卧底时高调狂傲;为什么他敢对王世安横眉立目……这是非常有趣的职场斗争问题,再闲谈一句,叛逆者是我这几年看过的最优秀最真实的“职场剧”。

叛逆者给我的,是实实在在的惊喜感。

我也说过,《叛逆者》实在是太锋利了,绝非一团和气,含糊其辞。 它有很多的“不回避”,不回避斗争,不回避疏漏,不回避牺牲,不回避失败…… 林楠笙这个年轻的“叛逆者”的角色,是近几年最难、塑造的最好的角色之一。这样一个人,担得起“临难而生”的寄托。

他聪敏,鲜活,血性,正直,坚定,浪漫,他有一切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面临的却是一代人沉重的命运漩涡。

所以他昂扬,憧憬,奋进,质疑,迷茫,彷徨,痛苦,愤怒,撕裂,绝望,寻觅,震动,沮丧,忍耐,愧疚,伪装,孤独……直到最后的光明到来,看黎明破晓。

朱一龙的表演,让我把他的人生经过一场,情绪历身一次,很多次让我看出了薄薄的汗。

林楠笙是这么不完美,却万般美好的人。他真的存在过,没有确切的某个原型,却是将自己的黄金一般的年华与生命投入炉中点燃的一代人,在洪流中击水前行,选择了最危险,孤独,痛苦的那条道路。

林楠笙,临难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将尽我所能,报效国家”誓言铮铮照赤心。

13年的革命史,让林楠笙成了另一个林楠笙,但也是林楠笙。是千千万万个他们临难而生,在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波浪,一个有光辉的生长…

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