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就电影本身来说,大概有70分稍上一点。但此部影片身上背负了太多,让它能够一脚跨进四星的殿堂,但另一脚注定会被留在门外。
早便听闻李红的真人真事,那是疫情时代,我还在念高中,有段时间会靠着《南方人物周刊》这一扇窗与世界保持联络,那段日子也是无限地拥护南周的理想时刻,对未来的日子,和那些伟大的新闻人的心灵并肩,总觉得自己也会做点什么。
然而伴随着高中的结束,大学的到来,人生与世界真正广阔与复杂的面貌向我展开着,我丢掉了那段日子花重金囤起来的南周杂志,那里面曾经读过的世界,也被新世界遗忘掉了,包括李红的故事。
但故事并未真正被遗忘,而是历经曲折的道路,穿越疫情时代,被新时代的文化关注者与守望者电影人保留并延续下来。一个小小的,小的不能再小的历史细节,成了世界精神特别是中国大区的一则重要脚注。
在此要感谢南周,感谢电影人,以及这些年来,所发现的一并可以称为“同志”的人们。尽管我的信念一次次树立与落空,与世界的关系不断抛离与吸附,但大的趋势是,一切越来越好了,一切越来越明朗了。
电影本身确实是存有一些明显的不足,最大的一个就是演的“不真实”,当然这是与现实的真实相比而言的,演员们的表演已经很好了,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个时代小品样板剧的低俗水平,但与那些融表演与真实为一体的伟大表演相比,差距仍是不小。这不是苛责,而是面对关于我们存在的本质的最深层的问题,我们决不能马虎和妥协,我们必须看清楚和想清楚,广大观众能够保持清醒对这部电影的“不真实”的一直批评,还是很引人乐观的批评的。
次一点的问题就是拍摄与音乐,脱不开小成本大问题带来的体验感较差(尤其是开头的摄影太晃了,像是素人手持拍出的效果),也戒不了电影大工业时代极常见的传染病——配乐各部电影各不相同,但给人的感觉就只是市面上你能买到的几十甚至上百种口味的方便面之间的不同,大同小异,吃过填饱肚子也便过去了。
批评肯定不止这些,还会有许多,但这个不太完美的身躯里面,装下的东西着实是超人意料从而博得了特殊加分。
在内容结构上,以李红为叙事核心,展现了李红前一代——李红一代——李红后一代的女性自我人格与精神的大致发展趋势,我们看到了它正朝着乐观的方向发展着。也从李红这一核心爆破点,引燃了她所在的不同的环形结构——她,以及与她有关的不同的人,现在是如何困在一个个环里——这包括环的组成矛盾与脱离环的可能方式。
最关键的一点自然是:李红不知自己大半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别人也不能告诉她自己这大半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一点两面在自身的痛苦挣扎中终于分离,向着相反相成的方向各自前进。这首先是个社会问题,家庭问题,观念问题,总之是历史的一切的现成汇聚状态“时代”的问题。问题最本原的面目,也就是人类文明苦苦追寻数千年的终极问题,生命的目的,否定的说也就是加缪所言为什么不自杀的问题。电影当然是不可能给一个完满的答案的,最后也只是展现了一个已经成为现实的美好的开端,在这一个历史的脚注上,我们的精神受到鼓舞——生命的全体精神在某些地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李红的丈夫,李红的父母,李红的兄弟姐妹,李红的亲戚,李红的丈夫的亲戚,李红的女儿,李红的女婿,李红的外孙女,一个个环困着在其中不断循环的李红,也困着未成为故事的聚光灯之下的主角的一个个生命。
引用一句歌词,“路的尽头是迷宫”。
再吟诵一句哲言,“我只有有学识的无知”。
在无限的轮回世界里,庆幸我们有限的生命,圆环的展开并不是无限,每一次都充实地展现了我们可经历的生命的全部。
敬这个属于未来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