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诸多关于杀人动机的评论,我不禁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们当真看的是同一部电影?竟有如此多的人因所谓“未揭示动机”而打低分,可那动机明明就是“精神疾病”,这有何难以理解之处?精神分裂作为杀人动机难道还不够充分?甚至还有人追问他为何会精神分裂!这分明是一个探讨如何面对丧亲惨剧的故事,重点压根就不在惨剧为何发生。或许很多观众想看的只是猎奇、精神病人杀人以满足视听刺激的凶案,那你们可真是选错了影片,此片绝非同类。惨剧不过是背景板,电影叫《爸爸》,不是什么《荃湾少年杀人始末》,更不是《踏血寻梅 2》。
而且现在的差评风向总有人在往"杀人动机"上带,好奇怪!如今的观影评价,仿若一场盲目的狂欢。不少人在影评的世界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沦为跟风的傀儡。只要有某个看似合理的声音率先给出差评,便会有潮水般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附和。仅仅因为他人的论断,就草率地给影片贴上负面标签。当评价不再基于个人真实的观影体验,而是被从众心理所主宰,那电影艺术的多元性与创新性又将何去何从?诚然,观影偏好因人而异,但带着统一标签和先入为主的预期去评判,难道不是对电影本身极大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