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惯在看电影之前参考一下豆瓣短评,这是我第一次在短评区看见“当前观众意见分歧较大,随机展示部分短评,请谨慎参考。”的字样。所以今年的第一张电影票好奇心的成分超过了对梁朝伟和周迅的偶像滤镜。对程耳导演的作品并不算太了解,之前唯一看过的片子是他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所以,这一次的观影态度格外理性和中立,起初甚至并不期待。

首先,故事是散的。如果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会觉得时间是散的,如果只专注于故事本身又可能觉得叙事是散的。

空荡的走廊里,一个男人独坐而沉默的剪影,咖啡厅陈小姐的一杯咖啡,然后是大雨冲刷下的残垣断壁。一只狗在军队的飞机上,一只狗在大雨的泥泞里无处可去。镜头似乎总会留意到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是这些后来都成了我否认自己刻板认知的因素。


...

我是一个软弱的人,无法适应巨变的年代。

那注定是个混战的动荡年代,有人坚定信仰寻找光亮,但更多的是那些无可奈何的人。放弃展现所谓的英雄主义的时候,在信念与时局面前看到的是人性。电影并没有隐藏那些属于普通人的脆弱,坚守其实是一种选择,所以难得。

其实这种微妙的情绪在电影中埋伏很多,可以看到审问结束后何主任靠上椅子靠背的瞬间,当昔日爱人相见,面对质问叶秘书的眼眶泛红与沉默。如果可以稍微留意,处处可见细节。

...

另外细节处见用心之处是食物,在中国的文化里是重要的一部分,食物与饭局除了食物味道和地域文化之外,也会成为一种暗喻和思想载体。早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已经可以看出。程耳导演总是把这些细节隐藏在日常里,重要的是饭,更重要的是局。

王队长和叶秘书一起吃早饭,他告诉叶秘书蒸排骨每个人只能点一份,自己吃自己的那份,这是上海的规矩。何主任独自吃饭的那场戏,他告诉老板“一切照旧”,吃饭时无意识地看向袖子上的血迹。王队长饭桌上经常出现的那道醉虾,后来又一次出现在叶秘书桌上......这些看起来无意识的动作与日常,都是导演推动情节发展的潜意识。

...

<无名>中的女性角色出场时间都不算太长,但却极具深意。

江小姐和何主任的对手戏非常压抑也非常美,她出现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郑苹如。江小姐深明大义,她的美本来可以成为她的武器,只是用情成了她自己的弱点,一滴眼泪,足以致命。

方小姐是年轻的一代,一腔热血的爱国青年,虽然有爱国热情却思想激进,鄙视叶秘书如今的“衣冠楚楚”,不惜毁掉两人之间曾经的婚约。

相比之下,陈小姐的出场最素淡,台词也很平淡,却是最克制隐忍的那一个,她心里有国家,也有她的丈夫,面对生离死别也必须舍弃自己的幸福。

三个女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理状态。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闪着人性的光。


...

电影中的光影运用,一直贯穿整个故事。梁朝伟背后的玻璃窗映出暖黄色的光,他走进黑暗里的时候,身后亮着一盏灯。还有最令我难忘的一幕,那些在隧道里的人望向隧道口,一双双循着光亮的眼睛。

虽然是非线性的叙事,但这些并不妨碍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导演程耳在专访里说:一个电影如果看完就完了,没有空间去思考,蛮遗憾的。电影拍完,导演不应该过多去讲解,我的作用已经发挥完了。

它就像一块块散落的拼图,像黑暗中的点点微光, 愿意花点时间和耐心,这个故事才会完整。

有无名之人走进无尽黑暗,身后是万家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