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想到哪写到哪)
看完像是读了一首散文诗。对这类不好把握的题材,三宅唱导演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边界,在影片逐渐用生活的刻画褪去开篇的那种痛苦与压抑时,又不失用分割的镜头、角色的颤抖来体现与疾病相处时的严肃,当你去期待这张生活中略复杂的关系网带来的故事时,它却平静收尾。就是这么一部影片,深深吸引了我。

他们以自身受到的苦难为纽带展开关系,却没能更进一步,随着剧情的推动会知道片中人物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难处,他们互相适应,接纳对方的崩溃,看似情绪高涨之时却是云淡风轻。这些人物关系在看似紧密之中又如我们与夜里的群星一般若即若离,这种不温不火的关系,究竟对这些人、对所有人,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前任上司留心为你争取回来的机会、是三次中能帮你度过一次难关、是你找寻药物时伸来的一双手,它不需要戏剧化,也不在乎是否阐释了什么哲思,它只在乎你是否看到了黑夜里那片星空,那片无论你身处什么困境都不会改变的星空。如此种种,牵动了我的心、角色的心。

诚然,影片对他们的磨难提及越来越少,最后将其揉碎在日常之中,当再次发觉时,虽难免于折磨,但观众和他们也都慢慢开始与之相处。这种细微的片段,处处淡化又处处在人心中掀起波澜,温情的镜头下推进为天文展会筹备这一件事,结束后也是轻轻落幕,真是一缕清风,它不意在带走痛苦,也不讴歌人生,仅仅是表现了黑夜里的事情同样值得注意,换而言之,关于黎明的一切,不体会黑夜,恐怕也说不出黎明是什么了吧。往后的日子谁也拿不准,男女主没有机会新生更多令人期待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排除了所有可能的戏剧冲突,男主平淡地和女友分手,女主按照计划辞职回乡,这是故事吸引我的一点,我往往期待在影片中看到超越现实的存在,可看到片末我却觉得满足,这是现实吗?似乎也有点艺术化了,但那种现实应有的平淡通过画面与故事切实的传递给我了,不做更多期待,体会黑暗便好,于是在这如首散文诗的影片最后,是公司门前普通的一幕,不过呢,再回首时,让过往浮现眼前,渐渐你觉得内心的空缺在被填补,此时,关于黎明的一切也没那么远吧。

关于画面:观看过程中我不断地想,如果画面不是这种颗粒感的,而是数字的,那是不是会多了一份不必要的锐气,而少了那份朦胧,这样模糊不清、温暖的质感大概是适合这部影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