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浅薄与庸俗的爱情观,以及对“现实”的无视。

确实,从宏观来讲,学生时代的清纯爱情过渡到社会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其间必定充满着明里暗里的动荡不安,电影在这一点上有很明确的刻画,比如男主麦意识到生存的压力主动去找工作,工作之后两个人之间无话可说渐行渐远,爱情与面包,一个俗套的话题,起码谈起来是安全的。然而,问题是,为什么女主人公从来没有生存的压力呢?为什么女主人公找工作这么简单?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有什么不同?

决定他们爱情命运的,是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

从女主人公所住的房子还有父母所处阶级来看,女主应该出生于一个小镇富裕家庭,而男主只露过一次面的看上去饱经沧桑的父亲则提示着男主家庭背景并不好,他的生存压力其实远远大于女主。

电影对这些现实问题采取了避而不谈的态度,从而维持着纯爱的色彩和对爱情的单纯讨论,然而,我们需要警惕的就是这种已经固化的概念,比如爱情。男女主人公的身世背景差异并不会导致电影的浅薄或者庸俗,而是对这种差异的掩盖、淡化、似是而非的糊弄才会给人这种感觉。

女主人公可以一直像个不经世事、保持个性的学生,不仅仅是因为她还算富裕的家庭,更是因为她的性别所带给她的一种较低的要求,女主表面上很有所谓的个性,文青范儿十足,敢想敢做,工作说辞就辞,这来自她不需要背负某些责任和期许的余裕,但是电影并没有把视线延伸到这些并不纯美、与爱情可能看上去不大的晦暗角落。

以及,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电影结尾,女主人公是不是找到了和她一样每天风花雪月琴棋书画的理想对象了呢?她会结婚吗?她结婚之后又会怎样呢?电影也没有交代。

一个平生只负责貌美如花琴棋书画的女人没有错,这样的女人越多越好,但是隔绝掉一切经济的、社会的视野把这样的女性形象不证自明地呈现为纯爱电影里的正义一方,是对普通女性的欺骗。

其实这个电影根本就没谈出什么爱情观,顶多呈现了一个满大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从校园到社会的爱情规律,用一些过分放大的现实细节伪造一种真实感。表面花里胡哨并且伴随点形式上的发明创造,内里保守而庸俗,这就是日本电影最大的特点。

至今坚持一种观点是,只有对普通人的世俗人生抱有理解和悲悯,才有可能成就伟大的艺术,哪怕其手法是扭曲的,视角是猎奇的,例子很多,不再列举。像这种明显流露出一种对普通劳动人民、大多数阶层的鄙夷的电影,是工业咖啡里掺工业糖精,注定是三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