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男主的臆想,偶遇遇到爱情,凭灵光乍现写出剧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被投资人砸到,迎着鲜花和掌声过关斩将,最后上线杀青,名利双收。这才是他以为的编剧之路吗?
电影中所呈现的是完全的反面,爱情以电影开始,以电影结束。拜访投资人屡屡碰壁。明明充满“灵感”和“创意”,投入一年多创作修改的剧本最终只获得制片人“故事来源署名”的告别。而视若珍宝的剧本,最终在2100年才被作为“唯一一部现存最完整的人工创作的剧本”被收藏和重拍。
两相对比,在偌大的京城,一边是充满热情、激情的年轻编剧,一边是编剧眼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上层社会(投资人、制片人)。影片最后末尾段更是用几十年后,人工和AI剧本对比,反讽行业怪现状。
但电影硬伤处处可见。
1、拍摄手法: 电影从开头自我介绍、中间用近似Chapter1、2、3…的编排,最后人为升华,充满了ppt的味道;
2、角色对立: 电影将编剧和上层的对立过分人物化,认为是为了票房,扼杀创意。但如果任由创意天马行空,完全和现实需求脱节,面对的不但是投资失败,编剧也会从此带上一个标签。影片真正应该着墨的是编剧的创意应该来自采风,来自人民,来自真实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
坐在咖啡厅,品着Coffee,吹着空调,看着光鲜亮丽的投资人谈成一个个deal,任凭想破脑袋,精神焦虑,又怎么真正写出人民大众爱看的喜闻乐见的作品呢?(ps: 即使中途做过外卖员,是在制片人压力下去体验,不是编剧主动贴近现实生活)
3、社会意义: 编剧曾质问,与其被精神折磨,不如去送外卖自由自在,彼时外卖小哥内心os是羡慕衣着靓丽,坐在办公室就把钱挣了。要知道,从来没有绝对容易的行业。外表松散的办公室白领,年月周绩效层层递进。外表自在的外卖员,迟一单就可能被投诉罚款甚至停止派单。
教员说过,青年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困在茧壳的人们都能做回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