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战后意大利平民女性的脚步,观察她们日常的生活,影片开头就直观地展示了女性被全方位压迫的现状: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不被保障,妻子长期被丈夫暴力对待;女孩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长姐的教育资金被幼弟侵占;职业女性没有公平竞争、同工同酬的权利,女性只能打零工,在经济上依附男性,做同样甚至更好的成果,也无法拿到和男人相同的报酬;被公公性骚扰,还要承担家庭中照护者的角色;思考和发声不被允许和认可。
影片中的剧情和现实中的影评对照。
评论中的男人和影片中一样,应用着男权社会既得利益者的卑劣手段:影评中,拉踩其她女性导演的作品,挑拨女性创作者的关系,影片中,男人会污蔑母亲嫉妒自己的女儿,不让她做阔太太,也会在女儿面前贬低母亲,把她们困在家庭劳动中,强迫她们竞争;影评中,明明做着低级的指桑骂槐,却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自己没有映射,又怂又虚伪,影片中,男人对于士兵是不敢对抗的,对于死去的老男人,会装出悲伤,讲虚假的赞美,其实也只在乎他留下的房间罢了;影评中,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女性创作者对于公共议题的讨论,即使女性的思考更深刻,影片中,男人从底层到富人阶层,都禁止家庭中的女性讨论政治话题;影评中,故意冒犯女性创作者和观众,使用“处女作”一词,如同现在还在坚持使用“先生”称呼杰出女性一样,影片中,男人也在无时无刻不在故意给女性制造麻烦,其频率和强度,已经无法一一列举,甚至令人麻木;影评中,对女性应激直接低分无理谩骂,影片中,像男人从小到死,小时候不停地和兄弟打架争抢、只有学脏话最快、长大后明明想和权贵攀上关系却做脾气最大的猪队友、女儿订婚前就大肆炫耀只想“赢”还爱半场开香槟、临死前躺在床上还在教育别人、给家人制造麻烦,永远一副不知廉耻不顾体面的嘴脸;影评中,普通男性视角的评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影片中,普通的男邻居,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唯一想到影片和影评中表现不同的是影片中,美国黑人士兵作为一类有权力的边缘人群,对女主角表现出怜悯还想提供帮助,影评中,男同评论员的处境与他类似,却保持了男性立场,拒绝高分,坚持把重点放在局限性上,创作者的善良,被现实辜负。
女性创作者和观众也和影片遥相呼应。
影评中,能看出女性观众的同理心,就不是逃离家暴男而是去投票这点,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是站在心疼女主角的角度去思考的,体现的是人文关怀。
影片中,无论是关系好的女邻居还是和女主角有冲突的女邻居,在听到她被丈夫暴力对待时,也都展现出物伤其类的同情心。
影片中,女邻居们借给女主餐具,帮助她准备重要的晚餐;独自开服装店的女老板,为女主角提供工作,帮助她攒钱;女主角的朋友,帮助支持她的秘密计划。这些是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
影片中的女儿递给母亲选票,女性观众走进影院支持女导演,电影票就是我们的选票。
观影过程中时常想到去年看的几部女导演的作品。
片头女主角走过街道,出现演职人员介绍,想到《热辣滚烫》的片头;女主角被丈夫家暴的场景用舞蹈替代,这种天才的创意,想到《好东西》中用采样音乐展现母亲生活工作场景的一幕;母亲和女儿被父权制家庭分裂又天然紧密的关系,女儿质问母亲为何不离开,想到《出走的决心》中的母女关系。
影片内外的双标时刻。
丈夫将自己的家暴归因于战争创伤,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也有精神创伤,却不被允许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战争创伤因为主体为男性,被广泛承认和关注,而女性的创伤在男性中心主义的心理咨询中,却不被认可,甚至被男性心理咨询师剥削利用,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一些人表面惋惜年长女性的付出,在道德上谴责年轻女性,指责其现状是牺牲女性先辈换来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帮助前者,只是想打压后者。将性别视角转变成阶级视角就可见其司马昭之心,革命者的牺牲换来后代的和平环境,他们并不会因此说后人不配。(再联想到空山的影评,经常很深刻,但有时候她的一些观点会被一些人误读,有夹带私货的男性,也有并不是在讨论同一问题的女性。《出走的决心》上映时,空山有讲到女儿加入剥削母亲的阵营,但论点也就止步在此了,但无论是在此播客基础上,还是网络上和生活中此前就已经出现的观点,很多人借此情景说女儿是母亲的压迫者,其实把性别换成阶级也可以轻易看出此论调的荒谬,两个打工人共同被安排一个工作,一个人少做另一个人就会多做,有工贼媚上欺下,但并不表示少做的工人和工贼对多做的工人是压迫阶级了,压迫者是资本家,是不参与家庭劳动的男性。另一个被误读的,忘记是春节档哪去节目了,她说“女性是一种处境”,有听众指出女性是性别不是处境,主播和听众其实说得都没错,因为她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角度是不一样的,空山的意思和被网友广泛理解的是不同的,她的重点在于“处境”,意思是女人的现状是后天塑造的,不是天生的,而这句话最常被使用的意思是,所有人都可能会陷入低位者的状态,被被别有用心者用来消解性别压迫的问题,反驳的听众重点在于“女性”。)
对于在剧情反转、鼓励女性投票上批判影片的男人,不知是否会一视同仁最喜欢炫技投机搞宏大叙事的男性电影呢。我看《为奴十二年》可没这么多人讲政治权利没办法改变种族歧视呢。
一些喜欢的片段
从咖啡馆爆炸之后,我的观影心情就明亮起来了,感觉浓烟和火焰是有色彩和温度的,世界不再是黑白的了。母亲本就应该拥有毁灭的力量(想到刚看到有人说母权是男权社会里唯一承认的女权,并不认可,母亲被赋予了很多责任却并未掌控相应的权力)。在露台上抽烟,举重若轻,优雅。
女主跑步去投票,音乐和画面很震撼,让银幕外一直为她悬心的观众跟着她有意义地燃了起来,这种长时间高度紧张后长舒一口气的观影体验,十年前是《逃离德黑兰》,十年后的她更值得最佳,可是十年后奥斯卡也在变。
未婚夫擦掉女儿的口红,她的嘴角微微颤抖,这个动作让母亲一眼看穿了男人的伪装,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而相同的剧情,在前不久播出的古偶中,看到的是,颤抖的双唇是在体现女主的可爱,表达的是,擦掉你口红的黑莲花也并不可怕,你只需要攻略他。怎么不需要这样一部电影,告诉我们,女人的口红是要在投票时自己擦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