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书都是看一本过一本,几天之后就忘在脑后了,有时候,看一些很火的书甚至只是为了打个卡,囫囵吞枣草草看过就算结束。


这部纪录片虽然有些理想化,但多少点燃了我对书籍的敬畏和热情。觉得以后看完之后至少要写个书评,算是给自己留个纪念。


第一集


一生只做一件事,确实值得敬佩。


图书馆管理员果然是扫地僧辈出的职业。


那家藏区的图书馆太美了,窗外就是雪山。

看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这个纪录片是会在一定程度上理想化,崇高化出版行业和其他书籍相关的行业的。所以听了展开讲讲的介绍之后,我选择从第二季开始看,因为有了第一季的成功,这一季能更加真实一些,接地气一些。结果第一集依然是满满的诗和远方。


其实也没什么不好,读书本身总不会是无用的,哪怕不以书为职业,所有人也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我最近加入了一个赠书约评的微信群,群主会帮各个出版社推一些新书,送给群里的书友,让书友写写书评。老实说我进群是有私心的,希望认识更多的编辑老师,有更多的翻译机会。不过群主因为我写的一篇《克拉拉与太阳》的书评来找我,我确实有些感动。我对自己写的东西有没有被人看到,有多少人看到没什么追求,更多是一种自记录,结果进了这个群才两天就被卷到,觉得看过一本书之后不写个800字的书评都不好意思…


我多少也算个文字工作者,还是应该多写写,多练练,在年底回顾的时候也能得到更多的满足感。


第二集

这一集的后期太神了!因为讲的是漫画家,所以经常会将场景转成2D漫画的形式,非常契合。


《镖人》可是久闻大名,但是因为画风不太喜欢,一直没有找来看。他在我心里就和井上雄彦的感觉一样,艺术性太强,崇拜,但是很难称得上喜欢。


赵佳那一段出来,我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刚开始是回忆,少年漫画啊,是我进入漫画世界的引路人。当时我还看不太懂《黑血》,可是每一期出来的时候都会一口气看完,就是觉得精彩,抓人,哪怕因为一月一更,我已经忘记了前面的剧情。


然后讲到她父亲的故事,癌症,还债,她是笑着的,可我却哭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她对父亲的爱,那句“这是我父亲的口头禅,我女儿是个天才”,她满脸都是自豪。我还记得去年看到过黑血连载重开的消息,二十多年了,真好,她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


大概节目组也知道太沉重了,最后给了个轻松的故事。我没听过匡扶的名字,不过听说过《回答不了》这本书。看起来是个生活无忧的人,感性的艺术家,挺无欲无求的,看得人也轻松起来了。


第三集


讲到翻译了!


马爱农老师好可爱,鹰院~排面!我小时候看的就是她翻的哈利波特,好怀念啊。


大概因为我自己在做翻译吧,看完这集之后更有漂浮感了。这集选择的译者都是能称为翻译“家”的人,马老师是人民文学的编辑,包老师是复旦大学的老师,杨老更是大学者。他们做翻译可以不求回报,那是她工资的一部分,是她的救赎,是他的理想。因为不需要靠翻译糊口,马老师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因为不需要把翻译当成工作,所以包老师每天只用翻译20行诗;因为没有考虑过用翻译赚钱,所以杨老的翻译是他需要翻越的理想之山。


而像我这样的小翻译不同,他们是词语摆渡人,而我是词语搬运工。很多人说全职翻译没办法养活自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做全职翻译这两年来,虽然收入不稳定,但是按年收入的话,是比我在工作时高的。


但前提是足够自律(这一点我有自信),而且什么活都愿意接。我接过各种各样的书,有的我很喜欢,有的我并不感兴趣,而且它们本身也不是想翻译家们手下的作品那样值得流传多年,很多菜谱、收纳、心灵鸡汤类的书只是日本这个产能过剩的出版行业中,生产出来的快消产品罢了。所以面对这些书,我不会字斟句酌,它们只是一个活儿而已(希望编辑老师们不要看见)…


但是我能理解老师们的热情,在喜欢文字的人眼中,文字是令人快乐的。现在我更多看的是电子书,在以前,光是看着家里的书架、书店里或者图书馆中一排排的书,就会让我打从心底感到愉悦。


所以我觉得任何领域的书都能激起我的好奇心,我是热爱翻译的,也愿意用翻译来糊口,希望我能坚持下去吧。


第四集


出版人,编辑或者图书品牌的创始人,其实节目采访的人本质上还是商人,我并不反感这样,反而觉得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就是需要有这些懂得用书赚钱的人,才能做出更多的书。哪怕十本里有九本都是为了迎合市场,只要有一本是他们真正想做的,就足够了。


书籍本身带着清高的色彩,所以经常有人看不起资本(没错我说的是某只熊猫,但是我不讨厌它,因为它有钱,能买到很多我想看的书的版权),只喜欢看起来清高,看起来小众的品牌。


可是书还是越多越好的,毕竟这个看短视频的人比看文字的人多的时代,哪怕是公众号式的文章,也值得更多的人投去一点目光。


第五集


这几年中国涌现出了很多青年作家,我尝试过班宇的东北,也尝试过李娟的阿勒泰,但是都不太能沉浸进去。也许是他们的生活离我太远,工厂、农村、草原,那些生活是他们的现实,可是在我眼中只是故事。


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写出属于城市,属于女性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这个类型更多地展现在了荧幕上,所以文字形式的呈现就减少了吧。


这两年我看剧看得越来越少,看综艺看得越来越多,大概就是因为它们更真实,更接近我的生活。72小时记实,可以去你家吗,这些日本综艺都有中国版,还有我住在这里的理由,里面有太多故事让我看到了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但或许是我的生活太普通,我很难在现代作家的书里看到我自己的生活。也许啥时候90后的西安作家出圈了,我就能产生强烈的共鸣了吧。


第六集

看到了走出书房的作者学者们,内容并不熟悉,只是感慨好想出门旅行,希望等疫情赶紧过去,自己有机会出门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