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华民国同岁、临难而生的林楠笙,经历了乱世之下个体与家国苦难的重重淬炼,从身到心、由表及里,他的人生、他的理想,一再地被残忍打碎,又一再顽强地自我修复重塑,在血与泪的交融、爱与恨的撕扯、生与死的考验中,厉尽磨难,终于寻得方向、坚定信仰,破茧成蝶,浴火重生。
从1912年出生到1949年革命胜利,整整三十七年,他亲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艰难坎坷也最波澜壮阔的岁月,用一腔热血,书写了千千万万中国人为挽河山前赴后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共同答卷。
林楠笙的生死观,也在这跌宕起伏的历史洪流中,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变。
孩童时期,他曾有过平静安宁的乡村生活时光,那时的他,最喜欢的是坐在树荫下温习功课,读着杜甫的“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听着清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感受着宁静幽远的乡村之美。那个时候,小山村尚未被战火波及,他还只是一个热爱读书、希望一直住在村子里、喜欢感受宁静四季的单纯少年,生与死的沉重话题,距离他还太过遥远。


第一次认真思考生死大义,应该是进入师范读书之后,眼看外敌入侵山河变色,忧心国事、急欲报国的时候吧!
所以师范毕业之后,他抱着报国之志,弃笔从戎,加入了复兴社的特训班。
那时的他,满腔热血,以毫无军旅经验的书生之身,比其他有从军经历的同学加倍刻苦地学习训练,最终成绩拔尖,名列前茅。而他的一切努力,所求所望,不过是能早日上前线杀敌报国,所以对陈默群的破格提携和知遇之恩,他万分珍惜,感念于心,以为自己一身所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所寻求的救国报国之路,也已近在眼前。
然而现实冰冷,他所想象的抗日报国,到了上海特务处之后,却变成了杀戮国人、缉查共党、铲除异己,他眼睁睁地看着果党内斗,看着师长被逐,看着日寇进犯,还没来得及上战场杀敌,没来得及实现报国心愿,就要成为果党内斗及我兔忌惮的牺牲品被遣返复兴社了。
倔强的林楠笙不愿接受被遣返的指令,面对好友左秋明和上司顾慎言,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要留在前线,以死报国、战死沙场的话,这个时期的他,纵然人微言轻,前路尚且迷茫,但面对国难当头山河沦丧,他满怀悲愤、别无他念,唯求留在抗战前线,以生命捍卫家国天下。
“为挽山河何辞死,拼将热血洒乾坤。”这时候的林楠笙,年轻、热血,对时局满怀悲愤,对死亡无所畏惧。尤其在师长离开、爱人伤别之后,他的心中除了强烈的报国信念,更无其他牵绊。他不怕死,怕的是报国无门,他渴盼着能够留在前线上阵杀敌,他甚至早就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心理准备。


从一心只求战死沙场,到第一次说出“好好活着”,是在上海与好友左秋明再一次分别时。在战火纷飞的乱世,每一次的见面,都可能是最后一面,每一次的分别,都可能是永远的诀别,一声“好好活着”的嘱咐,已是互相能够给予的关心和祝福的极致。
其后几年,毫无人脉背景的林楠笙,凭实力在上海特务处站稳了脚跟,晋升成了行动队队长,随着日寇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在烽烟战火中,他率领部下,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奋勇除奸杀敌、执行各种危险任务……他的身上,已经沾满了硝烟鲜血,他的身边,一个又一个的战友兄弟牺牲离开。
纵然他伤痛、愤怒、急躁,然而肩上背负的责任以及越来越多的牵绊,已经不容许他豁出性命死而后已了。
他对待生死的态度,变得界线模糊甚至自相矛盾起来。
他开始对身边的战友、朋友、恋人,一次又一次地嘱咐:“好好活着”、“一定要活下去”、“活着才有希望”,他开始在乱世中,竭尽全力地守护着他珍惜的人,引开日军掩护赵京隆、冒险收留被通缉的朱怡贞、代替顾慎言执行致命任务……
他不再把要战死沙场挂在嘴边,却具化成了一次次奋勇当先的行动。他希望朱怡贞好好活着、希望赵京隆好好活着、希望顾慎言好好活着,却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一次又一次,他无畏无惧、冲锋在前,不惜用自己的死,换取众人的生。
此时的他,固然因为责任和牵绊,有了想要好好活着的想法,却也因为这些责任和牵绊,做好了随时赴死的准备。


在其后的岁月中,他面对的死亡越来越多,他身边的挚友良师一个个离他而去。
左秋明在香港牺牲、顾慎言在重庆赴死,要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一次又一次亲眼目睹却无法挽回、肝肠寸断痛彻心扉的死亡!
他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寻找到了光明正道,然而沿途曾给予他温暖、指引他追光的人却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们未了的心愿、他们未尽的理想、他们未完的责任,通通都托付给了林楠笙。林楠笙,只能背负着无尽的痛苦和艰巨的使命,责无旁贷、隐忍坚强地活下去。
他成了新任的邮差,他的生命不再属于他自己,他再不能如年少时那般,随时准备着痛快淋漓地慷慨赴死,他必须得活下来,哪怕要忍受痛苦、忍受悲伤、忍受孤独……只有活着,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只有活着,驱逐敌人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见证抗战的胜利。
只有活着——
才能告慰那些为了信仰决绝地放弃生命,前仆后继、壮烈牺牲的故人。
这个阶段的林楠笙,在浸染了太多的鲜血、几次三番地被碾碎再重塑之后,生命的底色变得前所未有的深邃和厚重,他将单纯热血的真正自我深深隐藏,生生逼着自己活成了长袖善舞、人情练达却也强势狠厉的林副站长的模样。
他从不惧怕死亡,但他已不能死、不肯死、不敢死!

他隐忍又坚强地活着,直到抗战胜利,解放战争风云再起。
为了传递淮海战役的重要情报,老纪作出了人生中最后一次的选择,在被捕之后,他果断地用自己的生命为林楠笙引路,将极其重要的情报交接任务交给了他,并郑重嘱托——“为了完成任务,必要时,我们都可以牺牲。”
面对老纪慷慨赴死和蓝小姐的无辜牺牲,林楠笙内心再一次经历了涛天的痛苦。
然而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他的悲伤不能泄露分毫,就像他无法为左秋明收尸、无法为顾慎言洗冤一样,面对纪和蓝的死亡,被群敌环伺的他,连痛快一哭都不能够。
林楠笙唯有任内心苦苦压抑的悲痛喷薄而出,转化成巨大的能量。
从年少时渴望救国报国战死沙场、经历无数坎坷波折、痛苦磨炼走到今天,他彻底放下了生死,他已经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去找荣将军接收情报的这一路,他不再藏拙、不再内敛、不再伪装,生平第一次,他卸下了所有的伪装,绽放了全部的光华,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将自己化作了一柄出鞘的利剑、崭露出了灼灼的锋芒。
他不再费心筹谋后路、不再与果党虚与委蛇、不再思量个人安危,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负重托,完成任务!
此时的他,浑身上下充盈的,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而来的浩然之气啊——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从年少时不曾考虑过生死,到一心只求战死沙场,到百般隐忍努力活着,到真正置生死于度外……林楠笙的一生,是一曲千折百转、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他用漫长岁月,书写了关于生死的人生答卷,他用热血忠魂,镌刻了关于报国的华彩篇章!
行文至此,热泪盈眶,就用以前写的一首小诗,作为结语,送给英雄——
长夜难明思报国,投笔从戎坎坷多。热血甘为神州洒,情深亦可寄山河。谍海楠笙掀巨浪,锄奸书生多智谋。男儿堂堂七尺躯,顶天立地书春秋。
难忘,叛逆者!致敬,林楠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