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时终于从那种巨大的震撼中苏醒。电影和音乐给人的触动总是出现在语言的尽头(而这甚至是一部默片),当这种不可重复的震动完全耗散前,文字或许能抓住一缕残魂。

《神女》本身是一部奇片,导演的初作、默片的巅峰,但它自身却是处处反奇观的。如果纡其尊降其贵,它刚好与《酱园弄》相对,没有奇迹、奇观,女主血溅五步入狱十二年,老校长的坚持也没有改变儿子被开除的结果。而这种“忠实”,可能是它能够成为影史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神女》简直像一部纪录片一样,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过分冷静地,忠实于它所直面的宏大和复杂,特写其精微。女主和嫖客、流氓、警察的周旋、斗争、妥协,都用一种克制和收敛的镜头平稳地记述。这种克制,是镜头在冷静下的温情。这部电影当然是“女性”的,但我不愿称之为“女性主义”的。交流的问卷里,可以想见地出现了非常多类似“经济独立、女性出走、女同性恨”这些后现代的黑话,但我想如果用如是的术语去切割这部初萌的电影,或许另一种残忍和冷漠。
镜头始终聚焦在女主本身,流氓被理所当然地剥夺了全部弧光,但这并不等于扁平。这句话反过来对当下的电影似乎更为重要。流氓的色厉内荏忠实而立体,并不需要所谓弧光和善念来增加其复杂。

电影中唯一存在弧光的另一角色是老校长。他是一个去性别的角色,我非常不赞同交流问卷中有些同学的解读。戴老师举重若轻地将其回答为“女主对知识分子的「教育」”,这一评价实在精彩,一语中的切中本质。
“教育”也是本片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母题。片中对教育的笃信,让我不自觉地联想起《武训传》。但本片之奇在于,这部早了十余年的黑白默片,比专门处理“教育”母题的《武训传》,还要复杂和丰富得多。女主生的坚持和最后的搏命、老校长被女主感动并为抗议学校开除儿子辞职、校长最后承诺女主帮助教育儿子,这些行为的根本动机,都是对教育的信念。特别是老校长的转变,如果将其简单地理解为被女主卖身送儿子读书所感化,自然觉得生硬和理想化。但戴老师的解读是精确的,电影中借校长之口说出“这是社会的问题”,正揭示了校长的动机。他和女主一样相信教育的力量,这种信念促使他必然发生转变,他相信的不只是教育会改变女主、改变女主的儿子,他相信教育会最终解决这个“社会的问题”。而这个校长的转变既是校长的弧光,也是女主的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