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关于生命:
当我们谈论生命时,总会有枷锁覆在我们身体里。那是被动的。
看完电影我想到了《返老还童》,想到余华笔下的《活着》。《返老还童》设定是生命的倒序,《不老奇事》则是探索生命的永恒。而《活着》表达的只有两个字“生命”。
这三部作品都离不开死亡。《返老返童》是以主角的视角看生死。《不老奇事》是求永生或者说求永世。《活着》也只有两个词“活着”“死去”。
《活着》只求生,《不老奇事》想求永生。可是,我们真的期望永生吗,永生的意义又在哪里了。我认为没有。因为没有死亡,生命毫无意义。
也许,有的人求的是“永恒”,是肉体枯竭后精神的延续。就好比那句常听的“有的人活着,就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的活着”。永远活着的人就是生命的意义,死亡也不过如此,它杀死了生命,但它杀不死“生命力”。
其实我们只是听闻“死亡”。只有在接近它的时候,才会真正去感受。更多的,还是在客观的看待别人的消逝。
比起“我”的死亡,人更怕的是身边人的离开。失去是最沉痛的,记忆也会是,如果记忆能随着生命消除,生命也就轻盈了许多。影片从陈晓鲁父亲的离世开场,从那一刻鲁就在经历着“死亡”,他是憎恨的。我想王传奇也一样,他又何尝不是故事里的人呢,从头想起,最初认识的他是操着不标准普通话的关谷神奇,他是青涩的也是世俗的。而今的王传君是一番新面貌,纯粹的,但沉重了很多。这或许就是在经历母亲和好友离去后生活赋予他新的生命的意义。他与陈晓鲁感同身受。
想到死亡就想起,前不久离世的一位“故人”,乳腺癌晚期,我没能送别。常听朋友讲起她的故事:是颠簸的,甚至有点折腾,一个字可以表述她的人生——飘。我新奇她的故事,新奇她的人生,甚至想见一面。后来的一年春节有了碰面的源头,因为疫情错失了,第二年她便离开了,她是朋友的妈妈,我们没有见过,但她在我内心曾涌起小小的风浪,她让我向往。可这一去,就是永远。死亡就是永远。永远也道不明。如果可以请死去的人寄给人间一份“死亡论文”,这一切会有答案吗?死亡到底是什么?或许就是《活着》里表达的 ,死亡就是为了更珍重的活着。
关于流浪:
《朝圣者》《七月与安生》还有三毛的人生,都有关流浪。《不老奇事》里鲁经过诸多生死后,毅然决然的去流浪,他是去探索新的意义,还是在逃避?不如,从流浪聊起,我从小敬仰那些小众脱俗的人,他们不入流,有着自己的信条,特立独行的,又或者离经叛道的。当他们放弃生活的安稳,去流浪去漂泊,我在想他们为何而走,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是绝望沉痛的吗,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是怎样的。虽然我窥视鲁的前半生,但我还是无法感同身受,我不能体会那样的心境。这就是“生命力”吗,不粗糙不敷衍。流浪是逃也是勇,或者是改变。
流浪也有关生命的。
关于爱情:
爱情的话题是永恒的。
在爱情中鲁是坚定的但也是懦弱的,苏恰恰相反,她的爱是暗藏在墙角的小石子。爱情的故事讲多了,都觉得挺俗的,《不老奇事》的故事也一样,无非就是念想多年而不得。还好有生命这个主题让这部电影宽阔了。
关于苏:
苏是山东人,却操着一口京片子,侧面表露她内心的欲望,靠近大城市,逃离困住她美好童年的农村。她像是《七月与安生》的安生,不堪的童年生活建设了一颗飘忽而慌张的心。她们都在漂泊,居无定所,心也无处安放。莫大的城市,她们不断的侵入又抽离。虚伪的,更是孤独的。她们像极了在大城市里谋生的流浪人,自我拉扯,不过就是为求得更久的安稳。
结束语:
电影很长,前半段似曾相识,后半段有些散乱。主题很大很广但不够深刻。说实话,有点垮。不像抒情散文,更不像诗,像是一篇随笔,飘的很,讲到青春,爱情,人生,没有一个是完整叙述的,唯一添彩就是“生命”这一主题。
第一次看王朔编剧的电影,他写的北京,两个字:地道
《生命和爱:永恒的主题》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女性是一种处境
男性无法为女性发言,同样一个女性也无法为女性集体发言。从电影诞生一百多年以来,银幕上的女性形象都处于服务于男性观众的工具,或是衬托男性主角的客体,很多的女性角色都来自于创作者的想象。因此,我们需要女性创作者,需要在女性的视角下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