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der诈骗王》(The Tinder Swindler)讲了一个几年前西欧“杀猪盘”的故事,尝试用受害者的反杀探讨一个哲学话题:面对伤害,我们可以如何回应。
片中聚焦的被害者是在两性社交软件上期待爱情的女性。
第一次伤害让她们财色两空,极其具体。
以色列屌丝青年Simon Leviev在18岁时离开自己生长的老旧公寓之后,开始了诈骗生涯,让他崛起和东山再起的都是两性社交软件Tinder。
他在Tinder上,用私人飞机、香槟、鱼子酱、奢靡派对和豪华酒店打造了锦衣玉食的身份,编织了一个粉红的“旁氏骗局”——凭借刷爆A的信用卡搭建自己富二代的身份、来吸引另一个A。
片中第一位受害者Cecilie不想他去祸害其他人,站出来向挪威警方、媒体《世道报》求助;于是媒体从机票信息找到第二位受害者Pernilla。当时Pernilla正在向Simon Leviev索要借出的债务,正准备前往他游历城市慕尼黑拿他的“名表”(当然是假的表)抵债。当Pernilla决定当记者的线人后,协助后者拍到了Simon Leviev的独家照片和视频。消息一经曝出,舆论哗然。
第三位受害者Ayleen Charlotte看到新闻的时候,正在前往见骗子男友Simon Leviev的航班上。两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她逐一比对其他受害者的经历,确定了自己也是受害者。
她没有逃跑,决定反击。
彼时,Simon Leviev的骗局因为曝光而被强行中断,只能依赖Ayleen Charlotte的救助,而Ayleen Charlotte在借给他14万美元后,一面向警方求助,一面找Simon Leviev拿到他的奢侈品后变卖,抵偿自己被骗的金额。在准确判断Simon Leviev伪造护照的名字、起降航班后,Ayleen Charlotte再次报警,Simon Leviev终于落入法网,被押回以色列。
如果说,第一位受害者Cecilie的反击是出于善良,第二位受害者Pernilla比她多了一些勇敢,第三位受害者Ayleen Charlotte则举起正义的大旗。她运筹帷幄,不仅补偿了自己的部分金钱损失、出了一口恶气,更是一举将骗子绳之以法。
这是三位女性对于第一次具体伤害的“应激式应对”。
但这不是爽剧,现实给了她们第二次伤害,而且没有设定期限。
Simon Leviev被判,不是因为诈骗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致使众多受害者倾家荡产;而是因为伪造身份,在以色列仅被判6个月监禁,因此也并没有赔偿之前巨额的诈骗款。
而受害者们,不仅依然需要偿还他留下的“利滚利”的天价债务;还要遭受网络暴力,被嘲笑咎由自取——她们贪图对方财力才上当受骗。
但在影片开头,Cecilie在镜头里,自信、神采奕奕,即使她正在遭受现实伤害;影片最后,她说,自己受伤只是因为一个骗子。她仍然充满希望地讲起自己对爱情的期待、对理想情人的描绘。
这是我最感佩的地方。
现实里的“幺蛾子”那么多。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保护他们不受伤害,不如引导他们获得“信念”;而对自己,“宁折不弯”的骨气更多是身后佳话,但保留元气比那些坏人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才能谈得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毕竟后者才是今世我们可以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