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先看的俄国版的《人生七年》,讲得是80后的俄国小孩从7岁到28岁每七年的人生经历或者说是片段。然后是英国版的,也是第一个开启这一形式的纪录片的国家,它的时间最早,从1964年开始,拍摄了英国小孩7对到56岁的人生,每七年一次采访,从中表现出了人生成长经历和社会变化带来的影响。

       俄国版拍摄的主人公和我们这代人一样都是80后,所以在大的环境下,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有些类似,然而他们经历了苏联解体,这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英国版的主人公们同我们这代的父辈的岁数差不多,不仅能够看到英国不同社会阶级的人们的不同,还能看到英国经济不景气的历史过程,更能让我们感受英国近几十年人们的生活状态。其他国家也陆陆续续开展了这类纪录片,我还没有看,这次主要谈谈对英国版的《人生七年》的看法。

...

       正如影片中一部分主人公对这一纪录片的态度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他们并不喜欢被拍摄和采访。七岁的他们还不懂得什么,被导演拉到了镜头前,定下了他们人生的基调。14岁时就有一部分人表现出抵触情绪,有人还分析出了拍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和它的缺点。导演的目的一开始只是想纪录不同阶级人们的人生轨迹,但它的一个缺点就是每7年的人生仅被展现出很少的一部分,观众会以偏概全,主人公们也被简单化。另一方面,采访本身会对主人公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小时候还好,从21岁开始,他们的言语将被以成年人来对待,一经播出,就会有观众的反馈,这让主人公们感觉自己的人生像是被大众审视的一部戏。

       作为观众,如果是从开始就关注的,每次都要等七年,然后看着主人公们的进展,会和自己的相比较,对观众也是一种煎熬。如果是后来才关注的,我就是这种情况,一口气把别人的人生看了大半。虽然科技和点子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活的历史,新鲜的别的普通人的一生,但作为自然人这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超出了一个人对人生长度的把控的尺度,虽然很多电影讲述了某人的一生,但对于普通的真实存在的人的一生,观众会改变对自己人生的看法,虽然这不一定是错的,更不一定是不好的。

       另一方面,以我这个年龄段的角度来说,我看到了主人公们可爱的小时候,懵懂的青少年时期,有想法的青年阶段,直到中年和老年,对他们的感觉从你把他们当孩子、当青少年、当青年、当同龄人、当长辈、当老人,这些感情都汇聚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正常的生活中是不会发生的。这使得我们对他们的感情更丰富,这有别于和他们一起长大的观众们,是层面更丰富了,不足之处就是感情的量不够,所以我们并不像(假想)神一样对他们有充足的感情。

       说了一些不看好这部纪录片的话,其实我很喜欢看,相信其他观众也非常喜欢,我们有幸能窥探他人的一生,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参照别人的人生轨迹反思自己,让我们有了本无法获得的体验和经验。俄国版的2019年出了35up,英国版的到2020年出了63up,大家可以去看看。

       关于纪录片的部分就结束了,借此分析一下人的短暂的一生。虽然剪切的片段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人生轨迹,但回顾我们自己走过的人生,也不难想象他人的经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定下了笔墨的浓重,后面的轨迹就是有依有据的,即使遭遇了一些外在或内在周期引发的人事物的变化,可能会有大的转折,也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完整的人生轨迹。肯定有很丰富或很离奇的人生,但也都限定在人的生命周期,并没有哪个动物变成了人,或人变成了神的历史事件。

       大多数人都遵从着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而主流意识又取决于人们的意识,也就是说,人们不管喜不喜欢社会现状,多数人也都按着社会意识生存生活,而社会意识又是人们这样的生存生活方式造就的。于是底层人们对于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只顾自己的生活,使得有改变社会意识的想法的人有机会引导这些人来达到改变社会意识所需的个体意识的数量,从而改变社会意识,而这一改变就含有那个人的个人意识,这个人也可以是一小部分人的团体。

       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展开说明,如果我写得出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