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谈原著

我自认为可以算原著的忠实粉丝了。三部曲从高中时上数学课偷看,到后来自己买珍藏版看,再到把电子版翻来覆去的看。我认为我自己比那些跟风来看来评论来写影评的人写这些有资格的多,尤其是那些在这个电视剧出来之前只听说过刘慈欣写过的三体获奖这件事的人更有资格。

首先是原著第1部,第1部由于是开篇科技设定局限性,再加上刘慈欣当时写的时候读者没有后面两部作为阅读延伸,在当年的评价一般。

至于获奖,要感谢译者那强大的功力,更重要的是要感谢写了那一个特殊的十年。就像某位知名人士说过的,西方的文学奖评的都是“以揭自己民族短和国家伤疤为基础”的“变相卖国”。就以第1部的水平,如果不是那10年的往事,绝对获不了奖,西方媒体翻拍的时候也注意到了,我估计大刘自己也认识到了,不然也不会把改编权和影视化权那么低的价格卖了。

整个三体,最好,也是能成为经典的点,在于他的“科幻真实性”,也就是普通观众常说的硬核。但第1部着实缺了点硬核的功力。

第一点,以我一个电气人的视角,大刘作为一个普通火电厂的普通工程师,抛开家庭和其他等因素,他的电气专业能力绝对一般,当然这其中有时代的因素,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稍微高级一点学术圈见识的匮乏,也不了解那些人的接受力和包容力。至于导演和编剧,那就更扯淡了,就像网上常说的“穷人不能写爽文”——那些人为什么自杀这个原著设定好的包容率低,没法儿动,但至少拍的什么学术环境,学术会议的环境,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这些都以扯淡为主。

网络有不少说得到了某某单位的支持,具体支持了多少不知道,但我敢肯定的是里面没有一个既懂学术,又懂影视剧的人在参与,至少外行津津乐道的学术尬段子,比如沙瑞山在实验室想靠着一举一动来复现当时的成果,就是纯属的内行看笑话的那种,工科类就根本不可能容许,这类人不去找原因,在这边瞎J儿乱谈,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专业技术薄弱,没有办法找出原因,只能继续于飘渺的希望。

网上有很多例子,比如说为什么某某电路上炷香就好了,答:那地方有点短路,温度高一点,胶皮收缩一下就通了。更扯的是生化,在某某步骤当中无意间污染进了自己不知道的物质,结果导致了反应的成功……这类人看着偶然间的成功,没有能力找出原因,自然写论文也就没有关键点,别人复现自然也不可能成功,趁早清出去为好。玩梗归玩梗,但是由于现在硕博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很多烂学校,相当大部分的硕博生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也没有好的课题组,导师也没有好的项目,自然得熬毕业,混学历。

可能没有人看到这,万一有读者看到这,可能会对我直呼那些学校为烂学校感到不平甚至不愤。不能要求感同身受,但是我相信相当大部分学术圈里的人,对那些论文垃圾,对那些只能发个水刊,影响因子低于5甚至低于1,整天在网上喊就业环境不好,工作环境太卷,研一研二天天像过年研三才开始着急的SB研究生深恶痛绝。对那些没能力拿国基,一问问题就不懂装懂答不到点上,却很能接横向挣烂钱,对真正的科研贡献微乎其微的智障硕导博导,恨不得通通拉出去都毙了。

第二就是科技水平的问题,第1部里的科技水平已经超出现在太多太多了,紧接着第2部里面有一个整个三体里面最大的败笔:大低谷过后的文艺复兴和科技复兴,三体人就那么好,开始不管控了?如果说是我们的文化反过来影响三体,那至少多些点字儿铺垫一下吧……

至于这部剧,如果不是原著的光环在,故事结构好,就一个纯垃圾,论述都不想多论述。比如剧中自创的两个角色虽然圆了一定的故事逻辑,但是圆的并不怎么样,反倒是这两个角色本身都刻画的太过刻意,戏份挺多,我并没有专门去了解过,但是很给一种投资方有意安插的感觉。

写到这里,额外,评论一下某位人士曾在节目中说的怀念煤老板他们不干预创作,只指定女演员的那个时代。真的,后面有机会我一定多扇他俩大耳光,就算他死了,我也要在网上多扇他两耳光。更可笑的是,还有不少智障观众在底下评论说煤矿的安全生产老板知道不能够瞎干预,外行干预是会出事的。这话是没错,但是这话绝对不适用于之前我国那种各地小煤窑林例,国有煤窑管理混乱的那个年代。

这些问题,空谈写字写文章都没有一点意义,但是我还是想把它写下来。不干预你创作?让你接受清朝文化洗白和复辟组织的资助就是不干预?让你接受海外访华资本的赞助就是不干预?很多普通人都不知道那个年代那些人猖狂到什么地步,连最基础的中小学生教材都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这里胡编乱造恶意诱导。相当多的学文的中高产都不知道在理工类方面国家的困境和无奈,那些人表面说的一切都无所谓,他们的根本都还是自己的利益。但偏偏就是这些人,又最能煽动那些受过点教育,但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体……

借以下内容谈一谈中国科幻的弱点以及科幻对基础科学教育发展的相关意义

学科的带头人,某一领域的推动者,大多数要么是在这方面可以称得上天才,要么是极致的兴趣爱好者,其中相当多数,是因为早期的各种精力激发起对该研究方向的热爱,并由此激发出自己潜在的天赋。

从整个社会学来看,在人口基数一定时,社会诱发环境一定时,所产生和所带来的各领域内的天才天分都是一定的。但可惜的是我国社会的诱发环境,虽然整天都喊着学好数理化,但是因此真正热爱的人并不多。虽然从事数理工医等方面的人员和学者都不少,但是如果给他们一个不考虑个人未来发展,不考虑个人和家庭等生存环境,他们当中大部分都会换工作。

虽然政府和社会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增加从事这些方面的人员基数,由于社会诱发条件不变,在人员基数增加时,所产生的“天才”数量也会上升,但可惜的是这些增加的人员可以成为学者乃至大学者,但他们当中很少很少有人能成为最顶尖,能够划时代的大科学家。因为什么?因为并不真正的热爱。

真正的热爱要从小开始激发,并且一直培养,最终形成真正的爱好。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最好的兴趣激发的介入条件就是科幻。

放眼全球也就欧美部分国家能够刻画盛行,其中以英美为最著,比如英国盛行的神秘博士,相当有激发条件。虽然他们绝大部分影音娱乐也都是以各种脑残影视剧为主,但是他们的基本盘并不是人民大众,而是各类广泛存在的中产阶级。在反观国内,很多的中产阶级忙着从事金融等能够迅速的截取利益,剥削人民的行业。很多由科技出身的中产阶级也都忙着形成自己的小学阀,虽然国外的学阀现象也很严重,但是人家的基本盘是有社会关系网的中产阶级……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并不是几个字能说清楚的,尤其是在几任领导班子都不敢碰这个话题时,空谈在这里显得一点意义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