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一条主线,四组人物——信治、阿胜、咖啡馆男孩和女孩、漫才男子二人组……日式青春阵痛、反少年成长电影。

最难受的是在学校的那段,表面上是老师对未成年问题少年的不管不顾,背后是每个人成长的阵痛——身体发育、无处发泄的欲望,渴望在社会寻找价值位置,但又处在法律与社会的真空地带徘徊与痛苦,这种错位关系,伴随着不安与迷惘,喧哗和骚动,成人影相店里拙劣的伪装和表演、对黑帮的贸然顶撞、勒索学生的钱财、在自行车上嘲笑他人真心的情书、戏弄老师的劣质玩偶、为了报仇而戴上拳击手套……这是少年青春期的盲目乱撞,是对社会的不断反抗,是“坏孩子”的“纯真”天空。

还有“坏孩子”吗?有的,是那个辍学工作的咖啡馆男孩,是那对漫才少年,是老师口中没有考上公立大学的一群孩子们。

咖啡馆男孩走进社会,面对生计不断挣钱,永远都逃不掉的老板谩骂,但是他一直默默守护的陶瓷玩具是他的精神栖息地;那两个漫才少年从东京到大阪闯荡,从3个观众到高上座率;两个“坏孩子”又在自行车上说“你傻吧,我们的人生还没开始呢”……这些,是电影给我们的温暖,虽然带着痛过后的苦味。

“坏孩子”本身就是“坏孩子”吗?我表示怀疑。

也许,那个不断望向窗外的少年,是每个处在青春期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