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6
剛和老媽在影院看完《三國的星空》第一部。有一些話想說。
電影制片人和編劇是易中天,他算是出名很早的文化名人了,因為這層關系,我關注到了劇情設置和台詞編排更像是曆史教科書的動畫演繹,比如人物對白有很多文言,有的來自于課本,“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少年義氣,“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人生低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壯士豪情,有的對白我極度懷疑是從史書上原文摘錄的句段,這恐怕難以初中低年級及以下人群理解,我媽在電影前半段直接睡着,電影中途一度聽到旁邊有小孩說“不想看了”,一出影院就聽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子對着父母抱怨“不好看”,我想裡面有這種原因吧。不過吊詭之處在于,電影為了讓觀衆“喜聞樂見”,邊抖包袱邊融梗邊講述,因此電影給人的印象是“想往正劇靠攏的演義”。
最有趣的莫過于電影對曹操形象的改編。很明顯,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曹操,在編劇的鬼斧神工下,一躍變為一個忠于朝廷、匡扶漢室的忠臣形象,情節諸如斬呂布被一筆帶過,漢帝給董承殺曹操的衣帶密诏的疑慮和矛盾竟最後在君臣互訴衷腸時解開,臣子間的權力鬥争、對董承的先斬後奏也被解釋為斬奸除惡的正義行為,這顯然掩蓋了背後曹操僭越殺人的複雜動因;還有曹操和袁紹的關系,小時一起偷東西曹操說的那句“這裡有賊”是為救袁還是賣袁?這本是極能拓寬人物深度和性格張力的一幕,但電影未做深挖令人惋惜;叙事上大跨度的快速的時間跳躍,使“史實”夠“全”但不夠“深”,每每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還沒來得及鋪展,就已完成轉變,因此有評論說這部電影應改編為電視劇進行深挖和細節補充,我深表贊同……改編的“槽點”當然很多,不過其背後的文化動因比電影本身更加有趣,一方面是為了迎合青少年兒童觀衆(雖然文言對白對低齡段觀衆又太不友好),另一方面,在國慶這一特殊節點上映,電影很大程度上會與當下主流價值觀直接對話——漢室作為正統和正義一方出現,維護漢室就是正義就是正确,因此曹操是“好的”,袁紹是“壞的”,官渡之戰的勝利是邪不壓正,曹操自然成為忠君愛國的典範,符合國慶氛圍的愛國精神借助忠君的曹操再現于大熒幕。另外,電影裡對曆史器皿的複刻(結尾也強調并注明了出處),竟也在不經意間肩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之義。因此,我認為這部電影屬于“新主流電影”。
電影的高潮也是精彩之處當屬官渡之戰,不同于《志願軍》裡鋪張、血肉橫飛的混亂暴力美學,《三國》的作戰更講求對戰略的詳盡描寫,進攻、防守和撤退,短兵相接、萬箭齊發和火炮退敵,讓觀衆能夠直觀感受戰略和戰術,可以說電影裡的官渡之戰“精彩絕倫”。
最後,檀健次的配音很好,動畫視覺效果還算良心,是中規中矩的這個時代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