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本文长文一共3300字,断断续续写了一周,浅析一些作者对于塔可夫斯基的见解和本片一些场景的解析,纯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还望指正。


看懂一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一件很费神的事情,到现在为止算上《雕刻时光》纪录片,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电影已经接触了四部《牺牲》,《安德烈.卢布廖夫》,《潜行者》。在在门外初窥塔可夫斯基的第一部电影便是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牺牲》,本想借此机会开始评价塔可夫斯基电影的鉴赏,可我在观摩之后,令人羞愧的是在尝试了多次提起笔后,终究无法找到恰当的言语描绘我观看完电影的感受,那象征着信仰的孤傲的树,那泥泞不堪的门前,是我在观看《牺牲》一月之后也无法忘记的画面。寻遍词典都不得所想的我不由的计划先了解一下塔可夫斯基,再看其一部电影期望以此作为一个切入点,随即便找来了《安德烈.卢布廖夫》,可看完了本作后想说的很多,但提起笔却词穷,些许是塔可夫斯基的作品过于晦涩,过于深邃,些许是我过于肤浅,过于浮躁,在面对如此复杂的电影时,很难将其细细拆解清楚,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无法理清,又何谈评论。而在此之后的《雕刻时光》让我初步理解了塔可夫斯基的创作方法和创作历程,而这似乎让我更加贴近了塔可夫斯基一些。而在本周观看完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后,似乎我开始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于是我决定写下这第一篇塔可夫斯基长篇评论。


塔可夫斯基的深邃是毋庸置疑的,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文本和台词,如《牺牲》中邮差和屋主,如《安德烈.卢布廖夫》老画家和安德烈,再比如本片中的作家和科学家,塔可夫斯基往往借用角色之口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往往两人的聊天又可以看成某种程度上的哲学问题的探讨,这是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方式,而这也就对观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你试图去理解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时,你需要全神贯注的思考电影中人物聊天的内容,想他们所代表的观点,并试图从零散的信息中拼凑出不同人的观点,还原出人物的真实性格,而塔可夫斯基的对此又是讳莫如深,似乎并不想简单的让人们知道他想抒发的内容,又将其埋藏在了故事之下。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一定是复杂的,同时又具备普遍性的,他所关注点不是一个故事一个群体一部分人所代表的事件,而是更加宏大,更加普世的话题,而宗教,社会,人性等话题又会被隐晦的安排在故事中,这样宏大的话题往往又要被电影中的人物所代表,这也导致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充斥着符号化的象征,而这又对观众理解电影又加深了难度,如果对哲学,宗教,社会学不感兴趣,也不想深挖,往往会被塔可夫斯基电影缓慢的节奏和冗长的台词拉扯着昏昏欲睡,在电影结束之后,匆匆留下:"画面构图好厉害,电影很好睡"的结论。所以看一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往往依仗观众多问自己几个问什么?他代表的是什么?这段剧情又代表什么?而这也会耗费观众大量的精力,一部电影结束后精疲力尽。


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字连正题都尚未切入,因本人对宗教了解尚浅,而哲学也只是略知一二,所以对于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的解析也算不得金科玉律,充其量算是一个爱好者对于电影粗浅的解析,可能正确亦有可能错误,所以如果您觉得不对,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探讨探讨。所以我们接下来进入《潜行者》的世界:


《潜行者》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的某天,电影开场就介绍了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在未来某天彗星坠落地球,形成了一块特殊的区域,而进入那块区域的人就不曾再回去过。所以政府设定了一块禁区,将整片区域封禁,而总有一些人想要偷偷进入区域追寻一些东西。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将电影聚焦在了一个本地的蛇头,一个物理学家,一个作家,而两位将跟着蛇头进入禁区之中。电影最为明显通过两种颜色的画面将禁区内和禁区外的世界区别开,禁区内昏黄,泥泞,潮湿,相反禁区外则是恢复了正常的颜色,而这种政府所带来的管控和封锁,实在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塔可夫斯基对于当时政府某些行为的映射,充满着政治隐喻。


《潜行者》整部故事也就是他们在寻找的房间过程,电影中的危险观众都是从角色的口中所感知到,而真实画面中始终透露着平静,但电影精彩的便是在于这个平静的过程以及寻找过程中的聊天。这种寻找让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一部类公路电影,但本作的深度却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公路电影,公路电影往往聚焦于旅行对于角色的成长和蜕变,而本作更让我在意的是过程,这个过程远远大于结果。其实从电影的角色就能够看出塔可夫斯基精细的安排:


在寻找"房间"的角色中,蛇头的身份我们先按下不表,另外两个角色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作家,一个是人性中绝对理性的代表,而另外一个则是人性中绝对感性的代表。当理性和感性同时走入一片充满危险的地域寻找"房间",而"房间"则又能够实现人们的梦想,这也似乎让"房间"有了"上帝"亦或者是"真理"的的影子,那整趟行程就变成了人类在使用理性和感性追寻着世界真理的过程。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的剧情时候,整部电影就变的有趣了起来,首先作家的角色符合人们感性的一面,不守常规,感做别人不敢为之事,而理性则刻板,严谨。


电影的一些情节也变得清晰可见,首先是在探索的过程中的投石问路像极了人们在摸索真理中的探索过程,当蛇头告诫着作家要沿着别人的路,越远的路也越安全,似乎则是让人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持续探寻真理。当作家不屑一顾的走向房间又退回的时候。像极了初出茅庐的我们,不可一世,以为真理就是如此简单,而当我们逐渐靠近时,却又发现真理遥不可及,退回之后原本清晰可见的目标又被大雾所掩盖。


其次在隧道中的一段道路,感性走在所有人前面,而理性在后的追随不由的让人感觉到人人都是座孤岛般的孤独感,在人生的隧道中最终都在孤身前行。走出隧道后,当作家坐在深井的边上面向镜头诉说时,无疑是让我在这部电影中最为映像深刻的场景,作家似乎在表达:"我创作的作品有何意义,人们只会不断着苛求着你去创作更好的内容。"的委屈,然而最后得出了自己作品将会永垂不朽的结论。这似乎既是塔可夫斯基在向观众呐喊,但于此同时很让人在意的是这似乎是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一次辩论,当人们在追寻真理的路上,稍不留意就会落入到虚无主义的陷阱之中,当人们发现有限的生命似乎无法影响到一些事情,一些努力并不能改变结果的时候,人似乎不可避免的开始怀疑起存在的意义,当人们遁入虚无,那危险也随之偷偷潜伏到了他的身边。可随后的存在主义思考则坚定的否定了虚无的立场,人是为了自己生活而存在,不为其他什么而存在,作品因作者而生,不为观众而生,而作品的评价请交给时间,时间自然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正如《潜伏者》的不朽一样,时间会证明一切。让人惊叹的是当作家摆脱虚无主义的阴影时,塔可夫斯基安排了蛇头说出了:"这里是最为危险的地方,很多人葬身于此。"更像是证实了很多文艺工作者遁入虚无并自我了断的事实。


电影在这幕之后,便进入到了真理房间前,这里塔可夫斯基又一次审视起了理性所带来的恶果:核弹,这个炸弹的隐喻也不言而喻,在《牺牲》中塔可夫斯基也表达了对于核弹这种毁灭性武器的担忧,在本作中塔可夫斯基以他浪漫的手法将其留在了无人能寻的地方。在真理房间前作家和物理学家的踌躇不前,作为理性和感性的代表站在真理的面前却都不愿意踏入房间,让蛇头不由得气愤和悲愤,此时的两人似乎又有了社会身份,被社会所裹挟着不敢上前,而理想主义的蛇头却看不得他们的个人主义,完全不考虑全人类的感受,最终他们还是没有踏入房间,毫发无损的回到了出发前的酒馆,那个泥泞,潮湿的世界。


蛇头的理想主义让他的身份呼之欲出,将我们的视角再放回蛇头身上,他在家庭中不顾妻女,似乎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在第一幕的床上蛇头也是单独如画,似乎代表着他与妻女的隔阂与孤独。当结尾一幕他悲愤的坐在书架前时,他的身份也似乎不再那么简单,博学却又孤独,理想却又谨慎,相较于作家和科学家,他似乎更博爱,而整趟旅程他又是一路带领着他们直到真理面前,他的先进性远超作家和科学家,哲学这门学科之根的身份呼之欲出,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他一次一次将人们带向那个房间,也希望将房间没的东西带给所有人。
一个在科幻片外衣下潜藏的文艺片,一个公路片下潜藏了人类追寻真理的进程,不由得让人直呼精彩,而塔可夫斯基似乎也在电影中潜藏了对未来的期盼,小女孩的随心所欲似乎暗示着未来是她们的。


除了剧情和隐喻,塔可夫斯基在电影的画面安排也很考究,大量的长镜头,精炼的画面,将思考融入到画面之中,比如一对尸体的腹中长出的绿芽也似乎暗示着未来的可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时理性和感性的辩论也十分精彩,但短短的影评自然无法完全列举,还是好好品一品原片才能得其精髓。


虽然很多人会批判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充满了符号化的臆像,使得电影太过隐晦,缺少了一些诗意,但单纯的诗意并非我所认为好电影的唯一标准。塔可夫斯基本片中所隐含着的深刻哲思是塔可夫斯基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所感所想,本片可以看成是塔可夫斯基的哲学观和世界观的重塑。而这也是我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着迷的原因,个人评分:9.54分,影史杰作,在存在主义逐渐崭露头角的中国,本片应该也必将会被更多人所了解。

能看至此,感谢您的耐心,如有建议也欢迎交流,祝您有美好的一天!